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1年9月22日,云南网报道,在海南出现了一只消失了一个多世纪的鸭子。

鸭子是人们很熟悉的家禽之一,时常被端上餐桌,甚至还有很多被大众广泛喜爱的美食,比如烤鸭、啤酒鸭等等。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然而这次在海南出现的却是一位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物,它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小的鸭子,但是却又和我们平时认识的鸭子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极为珍稀的动物。

那么这个鸭子究竟是谁呢?它为何会消失这么长时间呢?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时隔117年再现·】»

这种鸭子的名字叫棉凫( fú),发现它的是当地的一个爱鸟队。

当时爱鸟队的队员正在海南的海尾湿地公关巡逻监测,在水面上就发现了一只水鸭正在觅食,它的外形很特别。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如果不注意观察的话,很容易就会忽略它,自身的羽毛具有一定的伪装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它的个头很小,看起来就像是一团棉球在水面上移动。

爱鸟队的队员经过仔细辨认之后,确认这是一只极为罕见的棉凫,那么到底有罕见呢?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它在全国的种群数量预计不超过2000只,1990年时,有数据统计,国内观测到棉凫数量仅有100多只,它曾经还在国内消失了50年之久,在海南更是有有一个多世纪没有出现过了。

有关棉凫的观测记录,在海南也仅有3次,上一次还是在117年前的1904年。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棉凫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它也分布在中国的南部与西南部,尤其是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曾有过历史记录。

在中国的分布一度极为稀少,甚至几十年未见其踪,直到近年才在个别湿地重新被发现。

棉凫喜欢生活在低海拔的静水水域,特别是水草丰茂的湖泊、沼泽、水塘、水稻田和灌溉渠等地区。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它们依赖于有丰富浮水植物和水生昆虫的小型湿地,白天多在水面觅食或静卧于水草丛中,警惕性极强。

由于体型小巧,棉凫常常不易被人察觉,哪怕是在湿地系统中生活多年,也可能因为数量稀少或活动隐蔽而“默默无闻”。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但这其中除了其本身特性导致的隐匿性,也有外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

棉凫虽然分布范围很广,但是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随着农业开发、水体污染、水稻田化、湿地围垦等活动的剧增,中国南方大量小型湿地遭到破坏,导致棉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急剧减少。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渔猎、农药使用、水体退化、非法采伐水草带等行为均干扰了其生活空间,进一步威胁其存续。

因此,棉凫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沉寂几十年。

然而近些年,在多地都曾观测到棉凫的身影,它们又为何“频频出现”了呢?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棉凫·】——»

棉凫是鸭科棉凫属的一种水鸟,它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鸭子之一,体长通常仅为26至30厘米,体重约150克左右,远比常见的绿头鸭、斑嘴鸭等家鸭类轻盈,外形紧凑,体态玲珑可爱。

由于羽毛密实而轻盈,棉凫在水面漂浮时如同一团绒球,因此“棉”字得名十分贴切。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及湿地恢复工作的开展,棉凫在中国部分地区重现踪影,海南昌江、福州西湖、广东阳江、神农架等地均有野外拍摄记录。

它们的重新出现也说明部分湿地系统生态功能正在逐步恢复,为敏感物种提供了适宜栖息地。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棉凫的存活显示其在中国可能尚存未被发现的小种群,在人们的保护之下,它们的野外种群也将得到更完善的保障。

尽管棉凫隶属于鸭科,但与人们熟悉的绿头鸭、斑嘴鸭、麻鸭等常见种类有着多方面的显著差异。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首先就是体型的差异,棉凫的体重和体长远小于常见鸭类,是一种“袖珍型”的水禽。

大多数常见鸭类可适应较广泛的水体,包括开阔的湖泊、水库,甚至城市公园湖,但棉凫更倾向于选择植被密集、水面平静的小型湿地,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为敏感和苛刻。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棉凫通常为昼行性,活动时间多集中于清晨和傍晚,性格较为孤僻和机敏,数量稀少,飞行迅速,且常以低空飞行躲避威胁,不像常见鸭类常成群结队,飞行时喧闹壮观。

在鸣声方面,棉凫不像常见鸭子那样“嘎嘎”叫,它的叫声较为细微,有时甚至难以被人察觉。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棉凫也不具备明显的季节性迁徙行为,多为定居性或短距离移动,而不少常见野鸭则为候鸟,具有明显的南北迁徙路线。

繁殖季节一般在雨季期间,在中国南方则集中在5月至8月,每窝通常产卵6到10枚左右,由雌鸟单独孵化。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幼鸟孵出后即能离巢随母游动,具备一定的觅食能力,这种早熟型的繁殖方式有助于幼鸟在复杂环境中迅速成长,提高生存率。

棉凫这一被称为“最小的鸭子”的鸟类,它的重现,不仅仅是物种本身的回归,更象征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改善。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一只鸭子,而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的延续。

在中国还有很多像棉凫一样的珍稀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一员,人们也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保护这些动物,为它们的生存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

消失117年,2021年,在海南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小的鸭子

未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像这样的珍稀物种才能越来越多的飞翔于安全的水面,而不再成为濒危名录上的符号。

参考:

云南网《“稀客”光临!在海南已117年未监测到的珍稀鸟类棉凫现身昌江》,2021-9-22

湖南日报《二十四节气与鸟(17)寒露——棉凫》,2023-10-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