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这世上的稀奇事真让人琢磨不透。比如月亮鱼,谁能想到在浙江海边会有渔民网住这么一条怪鱼?有的人一辈子也见不着,这事听着就跟中彩票差不多。那天码头上人都围了过来,有人喊着“这鱼该不会是从太平洋跑过来的吧?”看着甲板上那圈圆盘似的大鱼,一片惊叹。
长得很奇怪吧?身体圆鼓鼓的,鳞片一晃还带彩虹光。鱼鳍红得像铜锈,鱼眼睛亮晶晶,一点不像寻常的鲳鱼。普通鲳鱼顶多也就四十公分,可这条月亮鱼站到秤上指针喊着就翻到两百斤。那天赶在温岭,许多人出了码头就往手机上拍照,传到网上炸出一堆弹幕:“这是哪来的家伙?”
有说这是“深海里的艺术品”,也有老渔民嘟囔:“以前听远洋船的人讲说能遇到这样的鱼,在美国那边海域才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可到底还是没人能确定,这条鱼怎么游到浙江了,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处理它。
鱼贩子也不甘心,围着水箱转来转去,手机里叫价声叮当响。最后一锤子三千八百九,现场有人喊着太值了。有的鱼贩子想着收了回去转卖,也有水产研究所的人赶过来,说要好好查查。教授一边看一边手在抖,嘴里念着:“会发热的鱼!”
这事儿挺新鲜。说鱼本来就是冷血的,水温高体温高,水凉就凉,本没啥花头。可月亮鱼偏偏不一样,它身体里藏着个“发热装置”,胸鳍那块肌肉跳得特别快,一秒钟能震动二十多下。热量顺着血管一路传下去,全身暖乎乎的。就算它潜到三百米的水底,肚子里温度还能比外头高四五度,真稀罕。
怎么能恒温?有网友说,这不就是深海暖男么?别的鱼冷冰冰的,它自己又热又快。深海里多冷,普通鱼类要是待久了连游都慢下来,连游的劲头都没了,可月亮鱼照样一个猛冲,速度能飙到四十公里每小时。它能在黑漆漆的底下看到虾群,在海底窜来窜去。“这搁别处都找不到的鱼——连科学家都觉得难得。”
有人边看边问:月亮鱼怎么会游到这里?其实它本来是跟着暖流走的,喜欢在太平洋东边鬼混。中国的渔船大多在近海转悠,很少有机会能碰上一条。偶尔有那么几条跟着洋流漂到东海,撞到渔网的概率低得要命。“比中一次彩票还低。”
科学杂志上还说,有条月亮鱼用卫星追踪,两个月能游三千公里。耐力像马拉松冠军一样。浙江这条最终还是没被端上餐桌,听说有博物馆要收藏它,做成标本摆着。有人在网上遗憾:“要是蒸出来肯定美味!”另一个就怼回去了:“吃一口能顶十斤黄鱼,谁舍得下筷子!”
鱼肉据说是橘红色的,有人形容口感比三文鱼紧,比金枪鱼细,卖到东京筑地市场最贵的能到两千一公斤。可温岭这条没留给食客,是直接进了展厅。对渔民来说,这样的大鱼是谁捞到谁幸运,对于别人,就是个稀罕物。
除了美味,有一点特别,月亮鱼不怕水下温度变化。厄尔尼诺一来,其他鱼都赶紧跑,这家伙自带发热,根本没啥反应。有人说这是鱼类对全球变暖的早答卷。反正它比谁都抗冻——“流线型身子,硬得很。”
至于神秘感,去年有人在网上传视频,说东海里冒出外星鱼。那时候视频里鱼群闪着光,大家都嚷嚷“这不会外星人来了吧?”渔业专家出面解释,“鳞片反光罢了。”一阵热闹后,网友就改口了:“白高兴一场。”
月亮鱼至今在保护名单里没名字,可现在远洋船高科技设备多了,这些深海鱼藏不住了。有志愿者说,日本去年捞的月亮鱼一下多了三倍,这种事让人担心。东海偶尔能碰见一条,也成了观察物种变化的新办法。
虽说这事听来传奇,其实渔民们也只是过日子。他们没想到会捞到这么大的鱼,顶多就是一船意外。可其实,全世界的深海里,还藏着许多这样不太常见的鱼。浙江那天海面平平,一网下去捞出月亮鱼,一堆人凑着围观,热闹了半天。月亮鱼就那么被拍了十六次,最后被卖掉,成了微博热搜里的新话题,大家说说笑笑,事儿也就过去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