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对委内瑞拉动手了,这已经是短短两周内的第二次致命袭击。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当地时间9月15日,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平台上宣布,美军当天对一艘运往美国的毒品船只发动新一轮打击,击毙了3名委内瑞拉“毒品恐怖分子”。

就在9月2日,美军刚刚对其实施过一次打击,击毙了11名在船上“运输毒品的贩毒分子”。

9月13日,据委内瑞拉政府证实,一艘美国驱逐舰12日非法截停一艘在委专属经济区海域开展正常捕捞作业的渔船,并扣押渔船长达8个小时。

到底是“缉毒”还是“缉委”?

答案显而易见。美国最近在加勒比海的军事行动真可谓是“大制作”:8艘军舰、1200枚导弹、核潜艇压阵,甚至出动了F-35战机——名义上是打击贩毒,但阵仗堪比好莱坞战争片。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所谓的“贩毒分子”真实存在吗?

此前,特朗普政府声称委内瑞拉是“毒品恐怖主义国家”,却始终拿不出确凿证据,还借此向委内瑞拉发动了多次袭击。

但联合国报告显示,委内瑞拉根本不是美国的主要毒品过境国。反而美国自己却是全球最大毒品消费市场——每年超过10万人死于芬太尼过量,却依旧对自家药房合法销售的大麻视而不见。

而如今美国直接上演好莱坞剧本般的“缉毒战争”,用导弹潜艇对付小渔船,不亚于用航天飞机送外卖。

如果美国真想要禁毒,还不如把部署舰队的经费直接用来治疗本国瘾君子。难怪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嘲讽:“美国缉毒?不如先管管自家药房!”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9月15日,马杜罗在首都加拉加斯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委美两国不仅关系紧张,美方更是针对委方司法、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领域发动了“全面侵略”。由于美方实施炸弹威胁、死亡恐吓及勒索,委美两国政府间的沟通已从“受损”恶化至“基本中断”。

很显然,美国对委内瑞拉的“兴趣”早已超出了毒品范畴。

身处美国后院的委内瑞拉,坐拥着全球最大石油储量(约3000亿桶),还有铝土世界第二、铁矿世界第三的丰富资源,而美国雪佛龙公司一直在当地开展业务。

正常情况下,委内瑞拉应像中东王爷一样。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不幸的是,他离美国太近;可敬的是,他坚决不当美国的走狗:“我家的资源我做主!”

于是地球人都熟悉的美国套餐端上桌了:先指控委内瑞拉大量制毒贬毒,大财团控制的舆论紧密配合,从报纸到网络,铺天盖地指责总统马杜罗是最大幕后凶手,悬赏5000万美金捉拿。

马杜罗反怼:这么多赏金够买多少桶石油了?

更微妙的是,美军舰队恰好部署在委内瑞拉与圭亚那争议海域附近——那里新发现的110亿桶油气资源,正引发全球能源巨头垂涎。

可怜的委内瑞拉最终是守着神仙水,却顿顿喝稀粥。而所谓“缉毒”,倒像是给资源掠夺剧本写的临时台词。

这场“缉毒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资源争夺战,而这样的剧本早就被美国玩烂了。

光是针对拉美,美国的“家长式干涉”就已有200年历史:从1823年门罗主义宣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到1989年入侵巴拿马抓走诺列加,再到2019年策动委内瑞拉政变,如今又借毒品问题进行军事施压。

特朗普此次袭击委内瑞拉的行动堪称“门罗主义2.0升级版”——借着禁毒之名,行霸权之实。

那么,特朗普为何选择此时打响“缉毒战争”?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此次的“缉毒战争”恰逢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前夜,像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真人秀。

美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毒品泛滥问题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通过在境外开展看似目标明确的“标靶行动”,其实是特朗普试图向国内展现其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的成果,塑造自己对外强硬的政治形象,转移国内民众对其内政治不力的关注,凝聚国内因各种社会问题产生分歧的民众共识。

对委内瑞拉采取强硬政策还能迎合保守派选民。特朗普需要塑造强硬形象来争取选票,而对外军事行动历来是美国政治家提升支持率的捷径。

此外,特朗普与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的个人政治恩怨积重难解。特朗普数次指责马杜罗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贩子之一,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指控其与委国内及拉美其他地区活跃的武装贩毒集团合作,向美国输入掺有芬太尼的可卡因。

特朗普是想通过这场政治秀的“硬汉表演”,在资源掠夺的同时实现霸权主义。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然而,美国此次行动意外引发了拉美国家的集体反感。

墨西哥、哥伦比亚、古巴纷纷谴责美国,连巴西都表态反对军事干预。洪都拉斯、玻利维亚等国家政要直接谴责美国的军事封锁、掠夺资源的“霸权行径”。哪怕是过去一直对美国言听计从的哥伦比亚,也在社交网络上罕见地保持沉默。

反观美国和委内瑞拉,双方一边互扣“谋杀平民”和“毒品恐怖主义”的帽子,一边在海上玩起了“猫鼠游戏”。

当美国驱逐舰拦截委内瑞拉渔船8小时,委内瑞拉战机则低空掠过美军舰艇;当美军击沉委内瑞拉“运毒船”、造成11人死亡,却迟迟未公开证据时,委内瑞拉则对外展示起中国制造的C-802A反舰导弹,警告对方“美军舰来一个打一个”。

这场面堪比加勒比海盗续集,只不过,反派角色是由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在这样的形势下,霸权剧本早已穿帮,“缉毒喜剧”的结局又将走向何方?

美国如果真的发动入侵,代价将远超预期:委内瑞拉军民已动员250万人,拉美各国联合反对,国际舆论压力陡增。

更讽刺的是,美国国内36万亿国债压顶,通胀高企,若真打烂委内瑞拉油田,全球油价飙升反而会砸了自家饭碗。特朗普的“走着瞧”恐怕要变成“搬石头砸脚”了。

这场“缉毒喜剧”最终很可能沦为一场弄巧成拙的闹剧。

历史早已证明:从伊拉克的“洗衣粉”到叙利亚的“化武”,靠谎言发动的军事行动最终都会反噬自身。美国若真入侵委内瑞拉,可能重蹈阿富汗、伊拉克的覆辙——陷入持久战泥潭,加速自身衰落。

美国一边喊着“禁毒”,却对自己的芬太尼危机视而不见;一边喊着“民主”,却公然违反国际法入侵他国;一边喊着“自由”,却试图奴役他国资源。

特朗普是“缉毒”还是“缉委”

正如墨西哥谚语所说:“小偷喊捉贼的声音最大”,美国自己才是全球毒品问题的根源,却忙着给他人定罪。

世界正在迈向多极化,拉美不再是美国的“后院”,而是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委内瑞拉的“石油人民币”协议、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的军事合作,都预示着美国霸权的黄昏。

或许有一天,美国会明白:真正的安全不是来自航母舰队,而是来自对国际法的尊重和对多样性的包容。

但在此之前,世界或许还得忍受更多这样的“缉毒喜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