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难得叔

战争已经进入第1291天。

鸡蛋能成为新闻,是因为它有时比子弹更说明问题。今年7月,美国从毛鹅进口了45.5万美元的鸡蛋,这是33年来的第一次。毛鹅媒体自己把这事捅出来,想证明美鹅关系在回暖,想告诉欧洲“别跟太紧”。但数字自己会说话:美国那个月进口了1650万美元的鸡蛋,而在这批鸡蛋贸易发生的同时,乌克兰的鸡蛋却被美国拒绝了。

这像极了这场战争的缩影:一边是日常贸易还在挣扎着继续,一边是某些国家被推到了命运的墙角。鸡蛋从来不只是鸡蛋,它是信号,是试探,也是一种无声的羞辱。

战争打到今天,已经没有人再轻易相信“速战速决”的神话。乌克兰的土地上每一天都还在响起警报,而远在布鲁塞尔、巴黎、柏林的会议室里,另一场博弈也在默默进行。

九月初,欧洲三十多个国家开了一场名为“自愿联盟”的会议。这不是军事演习的预告,而是停火后的保障框架——26国愿意派兵或提供支援,前提是停火之后。

他们不直接参战,而是驻守、培训、威慑。德国总理默茨说得非常直白:“战争只会以一方军事失败,或经济和军事上的疲惫告终,绝不会是乌克兰投降。”

欧洲人似乎终于意识到,这场战争不再只是乌克兰的事。它关乎整个欧洲的安全逻辑,甚至关乎二战以来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国际秩序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堪一击。

而毛鹅的反应,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焦虑。

普丁在东方经济论坛上说,一旦和平协议达成,任何留在乌克兰的外国军队都将成为“合法摧毁目标”。

这话我们其实不是第一次听见。还记得“红线”这个词吗?豹2坦克过了线,ATACMS导弹过了线,海马斯火箭炮也过了线……

每一次西方突破毛鹅划下的“红线”,我们都听见类似的警告。但每一次,警告都只是留在了空气里。

不是因为毛鹅不想反击,而是它做不到。

仗打久了,实话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梅德韦舔夫,那位曾经动不动就提核武器的鹅安全委员会副舔席,最近视察鹅芬边境时说,毛鹅“对欧洲没有任何威胁,并没有想要改变任何边界”。

而被称为“军神”的斯特列尔科夫在监狱里写下一封信,坦白地承认:“特别军事行动已经失败,毛鹅无法取得军事政治胜利。”

仗打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多少人还要为之付出代价的问题。

但有些人似乎还没有听懂。

•••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80年了。

每年,世界各地都会举办纪念活动。官方的说法是:同盟国战胜了轴心国,正义击败了邪恶。

这当然没有错。

可悲的是,这颗星球上,有一半的人其实是白活了一辈子。

他们“总是热泪盈眶”的愚蠢大脑,永远不懂,二战的胜利,从来不只是国家之间的胜负。

它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是普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

1985年5月8日,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发表了一场留名历史的演讲。

他说,这一天对德国人来说不是失败日,而是“解放日”。从纳粹的疯狂中解放,从战争的罪恶中解放,从一种让整个民族集体迷失的意识形态中解放。

同样,意大利把4月25日定为“解放日”,纪念从墨索里尼政权中解脱。人们走上街头,不是哀悼一场失利,而是庆祝重获自由。

德意日失败了,却并没有坠入万丈深渊,全都成了发达国家。

三个国家的老百姓过了敏主、自油、富裕的幸福生活。有些国家胜利了,老百姓却成了奴隶。

所以,德意日的失败只是法西斯政犬的失败,却是老百姓的胜利。

法西斯主义从来不是一段遥远的历史,它是一种潜伏的精神机制。它有几个很明显的特征:极端民族主义、灵修崇拜、国家至上、暴力美化、对敌人的妖魔化……

它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也不专属于某一种文化。

它可能在任何一片土地上复萌,只要人们开始相信,武力比对话更有效,民族荣誉比个体生命更珍贵,灵修的判断比千万人的常识更聪明。

•••

历史从不会重复相同的剧情,但它常常叩响相似的门铃。

今天在乌克兰发生的,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但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悄然还魂的思维模式,用武力改写国界、用谎言正当化出兵、用“特别军事行动”掩盖侵略实质。

而另一方面,乌克兰人为什么能顽强抵抗?

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在保家卫国,更因为他们是在抵抗一种我们本以为早已被历史否定的逻辑,那就是“强犬即真理”。

欧洲各国为什么愿意持续支援?也不仅仅出于地缘政治,而是他们清楚:一旦纵容武力夺土成为常态,下一个遭殃的可能是任何国家。

这并不是站在西方或东方的立场。这是站在人的立场。

•••

我常常想起一个画面:基辅郊区被炸毁的居民楼前,一个乌克兰老人用旧收音机听着丘吉尔的演讲,那是1940年的一段录音:“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着陆场上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战斗……我们绝不投降。”

历史没有重复,但却形成了奇妙的回响。

也许总有一天,乌克兰人也会像今天的德国人、意大利人一样,拥有自己的“解放日”。

不是庆祝将谁击败,而是庆祝他们从一场噩梦中醒来,从炮火和恐惧中走出,重新获得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而到那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问: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还是历史的助推者?

•••

写作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工作,而是我的抵抗。抵抗遗忘,抵抗冷漠,抵抗那种“战争很远,与我无关”的错觉。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说明你也在思考,也没有麻木。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靠宏大的叙事改变的,而是靠每一个普通人的关注、发声、甚至牺牲。有时候,支持一个遥远的国家的抗争,其实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愿意,分享这篇文章给你的朋友。你们的支持,能让我继续写下去,不为流量,不为热度,只为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声音,还能被人听见。

愿战争中的生者得到慰藉,愿失去生命的人被永远铭记。

愿我们永远不会对邪恶习以为常。

——写于二战后第80年,鹅乌战争中第1291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