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会成为车圈恒大吗?”

这个问题,这两天在车圈和资本圈疯传。从指数的1.26亿、环比暴涨6.4倍,到头条3.4M的热度、1.9亿的阅读量,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惊悚的类比吸引了。

我参加了一个私下聚会,都是做企业的朋友。大家也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怎么可能?是实体制造业,有技术,有产品,恒大是玩金融杠杆的。”有人说:“就是,人家一年卖几百万辆车,每天都在创造价值,能跟恒大那种空壳比?”

他们说得都对。

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比亚迪不会成为,但比恒大更危险。

恒大倒了,大家都知道地产高杠杆有毒;恒大暴雷,所有人都看到了盲目扩张的恶果。恒大的倒塌,是一场警示,它用事实,让所有人都远离高周转、高杠杆的地产游戏。恒大害死的是自己和买房的人。

而比亚迪还活着。

当4182亿负债、76.4%资产负债率被包装成“新能源龙头的必然选择”时,当负的经营性现金流被解释为“为未来产能做准备”时,当激进的资本开支被美化成“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时,

无数企业开始相信:我们也可以这样玩。

比亚迪正在害死整个制造业。

最可怕的不是比亚迪会倒,而是比亚迪让高杠杆变得理所当然。恒大倒了,它结束了那个时代;比亚迪还活着,它正在开启一个更危险的时代。一个让制造业集体进入高杠杆深渊的时代。


一、一个活着的危险,比一个死去的危险更具毒性

为什么说比亚迪比恒大更危险?这需要我们从两个公司的本质差异,以及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来分析。

恒大是什么?

恒大本质上是一家金融公司,它玩的是高周转的游戏。

它以极高的杠杆,从银行、信托、供应商、甚至购房者那里借钱,用最快的速度拿地、建房、卖房,然后用卖房的钱去偿还债务,再用债务去拿更多的地。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利用金融杠杆和时间差,去赚取快钱。当这个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房价下跌,或者卖房速度放缓,整个链条就会崩塌。恒大的倒塌,是一场金融危机的显性化。它像一颗肿瘤,虽然生长得很快,但最终被切除,所有人都看清楚了它的病变过程。

比亚迪是什么?

比亚迪是一家真正的实体企业,它玩的是重资产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它从电池、芯片,到整车制造、销售服务,几乎所有环节都自己干。这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它不像恒大那样,拿别人的钱去买地,它拿别人的钱去建工厂、搞研发、扩产能。当它的模式被冠以“科技”“创新”“国产之光”的光环时,它的负债也被包装成成长性负债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恒大的倒塌,让所有人对“高杠杆地产”闻风丧胆。

但比亚迪的成功,却让所有人对“高杠杆制造业”趋之若鹜。

这就是比亚迪比恒大更危险的深层原因:它正在用自己的成功,为整个制造业的高杠杆扩张做背书,它正在制造一种“示范效应”。

我跟一个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朋友聊过,他以前做生意,最看重的是现金流。他跟我说:“以前我们做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0%就睡不着觉了。现在呢?大家都在谈比亚迪的76.4%,觉得这才是正常。我们老板天天开会,说要学习比亚迪,要大胆投资,要重资产扩张。他觉得,只要把盘子做大,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你看,这就是毒性。

恒大告诉大家,高杠杆会死;比亚迪告诉大家,高杠杆能活。

一个活着的危险,比一个死去的危险,更具毒性。因为活着的危险,会引诱更多的人去模仿,去冒险,最终制造一个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二、比亚迪模式的示范毒性是如何炼成的

要理解这种“示范毒性”,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比亚迪模式的风险传导机制。

比亚迪的模式,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用高杠杆,做重资产,然后用高速增长,去覆盖所有风险。

这个逻辑在经济上是成立的,前提是“高速增长”能一直持续。但问题是,这个模式的风险,正在层层累积。

首先看负债端

根据公开数据,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总有息负债高达4182亿元,资产负债率76.4%。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国内其他汽车巨头,比如上汽的63.1%,吉利的58.9%。在传统的制造业,这几乎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一个制造业企业,如果资产负债率超过70%,那在银行眼里,几乎就是高风险客户了。

更危险的是流动性

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高达1089亿元。而同期账面现金及等价物,是1203亿元。现金短债比,只有1.1。这个数字,几乎是在警戒线附近。这就像一个在钢丝上行走的人,虽然还能保持平衡,但只要风稍微大一点,就可能跌落深渊。

最让人担忧的,是现金流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是-219亿元。这是比亚迪上市以来,首次半年为负。这在制造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经营现金流,就像是一个人的呼吸,它反映了一个公司的造血能力。当一个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为负时,意味着它的日常经营,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来覆盖它的开支,它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才能继续运转。

那这笔负的现金流,是怎么来的?

主要是存货增加,高达467亿元。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销售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二是产能扩张过快,导致大量存货积压。

而这一切,都指向了比亚迪模式最核心的风险点:资本开支

根据预测,2023-2025年,比亚迪的三年CAPEX(资本开支)合计将达到3500-4000亿元。这笔钱,对应的是400万辆/年的新增产能。市场普遍担忧,如果未来全球新能源渗透率低于35%,比亚迪的产能利用率将跌至55%,EBITDA利息覆盖倍数跌破2,技术性违约概率大幅抬升。

这就像一个赌徒,他借了大量的钱,去盖了一个巨大的赌场。他赌的是,未来会有无数的赌客来他的赌场,他能用赌客的钱,来偿还他的债务。但如果赌客数量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多呢?那他盖得越大,死得越惨。

除了账面上的负债,还有表外风险

那就是“迪链”。

“迪链”本质上是一种应付账款ABS(资产证券化)。简单来说,就是比亚迪让供应商先垫付货款,然后将这些应付账款打包成金融产品,卖给银行或金融机构,提前拿到现金。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融资方式,但它的风险是,一旦这个链条出了问题,比如金融机构不再购买“迪链”,或者集中兑付,将一次性吞噬350-400亿元的流动性。这几乎是比亚迪现金储备的三分之一。

这些数据,每一个都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在正常的商业逻辑下,任何一个风险点,都可能让一个企业陷入困境。但比亚迪的成功,却让这些风险点,被美化成了“战略必要性”。

这就是“示范毒性”的本质:它让不正常的事情,变得正常;让危险的事情,变得安全;让愚蠢的冒险,变得充满智慧。


三、比恒大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恒大的倒塌,给市场带来的警示是:高杠杆地产,玩不转了。它的危险,是局部的、显性的。

而比亚迪的模式,正在制造一个更大的、更隐蔽的、更具系统性的危险。

这个危险,不是比亚迪的倒闭,而是整个制造业的恒大化

当一个行业里的龙头,用76.4%的资产负债率、负的经营性现金流,依然能够活得风生水起,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时,所有人都开始学习它。

你看,比亚迪的官方回应,也很有意思。

8月22日,比亚迪投资者关系部在深交所互动易上答投资者问:“公司现金流安全可控,下半年将推出多款高毛利车型,全年经营现金流预计回正。”

同日,比亚迪集团副总裁李柯转发彭博报道截图并配文:“标题党,勿恐慌。”

这些回应,看起来是在辟谣,但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强化比亚迪模式的“正确性”。它告诉市场,这些数据,是可控的,是安全的,是暂时的。它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态度,来回应外界的担忧,这会让更多的人,对这些危险的数字,放松警惕。

当整个制造业,都开始相信,高杠杆是新常态,重资产扩张是唯一出路时,一个新的泡沫,正在被吹大。

这个泡沫一旦破裂,伤害的,将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制造业生态。

想象一下,如果每一个制造业企业,都开始像比亚迪那样,借钱、建厂、扩产能,而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来消化这些产能,那会发生什么?

大量的闲置产能,会带来恶性竞争。为了消化产能,企业会打价格战,利润会大幅下滑,现金流会进一步恶化。最终,整个行业都会陷入亏损的泥潭。而那些依赖高杠杆扩张的企业,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这比恒大模式更危险。

恒大模式,只是把风险集中在了地产和金融领域。而比亚迪模式,正在把风险传导到制造业的每一个角落。从汽车制造,到零部件供应商,到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到下游的销售服务商,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这种“高杠杆扩张”的毒性所感染。

我不是在唱衰比亚迪。

我只是在警示,我们不能被一个公司的光环所蒙蔽。

我们必须看到,在它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正在以一种更隐蔽、更具毒性的方式,向整个行业蔓延。

我们必须对制造业的高杠杆扩张,保持足够的警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商业世界里,任何一种脱离了现金流、脱离了合理杠杆的“成功”,都可能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而我们,不能再让一个活着的危险,去诱导更多的人,走向深渊。

备注:文中所有相关数据和信息全部是已公开信息、可溯源,若有误差,请指出,及时修改。

——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