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亚大村:深山里的妻子有三个丈夫

四川一村“一妻多夫”,亲兄弟能娶同一女人,夫妻关系特别好

你说,世界上哪个姑娘不是从小在童话里被“王子和婚礼”喂大的?可在四川凉山这个叫俄亚的纳西族小村,婚姻和爱情,却拐了个大弯。村里两百多户人家,倒还真不是谁家姑娘许谁,自幼父母说了算。这个地方,明明不是古代,却比很多地方还古老——几百年前的规矩,一直流到今天不改。而且,女人同时有几个丈夫,丈夫有时还是亲兄弟,生了娃一起养。你说奇不奇。这生活,拿到大城市可没人信。

先讲个有意思的。从前凉山这里,山高路远,路上摔一跤疼得一年都不见外人。村外人少,村里人多,偏偏男多女少。久了,家里有仨小子,有人欢喜有人急:一个姑娘怎么分?分开娶,还不得家业越分越碎。想来想去,只能兄弟一块“娶”一个。老人们说,这主意开始就很现实——没几亩地,分下去全家喝西北风。所以一妻多夫,才成传家法宝。

四川一村“一妻多夫”,亲兄弟能娶同一女人,夫妻关系特别好

最早的那批纳西族人,苦哈哈地从明朝起守在这大山深处。房是土基木梁、炊烟慢吞吞上天,粮食收下来了,山雨一来全家捂被窝数天等晴天。有时候你能想象出来:山路拐八天才到县城,外面谁爱咋过咱管不着,家里日子怎么过最好,祖宗已经替你算明白了。

这里的姑娘,从小都晓得,婚事和别处很不一样。父母盯上哪家有闲好姑娘,几个儿子一起娶回来。婚礼那天,土房子里老母鸡咕咕乱叫,兄弟们穿同样的纳西布衫,脑袋瓜里冒的主意都差不多:她不是哪个人的新娘,是我们三兄弟相伴一生的人。

四川一村“一妻多夫”,亲兄弟能娶同一女人,夫妻关系特别好

村里有种讲究,女人嫁来,门口挂红绳。屋里轮流住,红绳往谁那边一转,晚上谁进屋房门就看媳妇的脸色。你要是没排上号,可不能急,得耐着性子,睡外屋听隔壁咳嗽。红绳不光是规矩——其实也保护着夫妻间的那点体面,有时候小两口皮了,媳妇嘴角一挑,谁敢闹脾气?

这“媳妇说了算”,不是虚的。家里大小都是她张罗,几个丈夫走出去,也得回来听她吩咐。吵架归吵架,门头一响,媳妇一句话,兄弟谁都不作声。比方说,墙角的酥油感冒散没了,谁轮流陪媳妇“煮开水”,也是明摆着的。

四川一村“一妻多夫”,亲兄弟能娶同一女人,夫妻关系特别好

说到孩子,这家里谁都不计较“孩子姓谁”。娃娃跟着娘,一口气叫到“大爹、二爹、三爹”,哪怕脸长得不像,也没人留心去数。村里的老人说:你要真在外面受了气,这点家里的温情,才是人撑下去的本钱。

但说到底,这日子有啥滋味?外人一听就拧眉头:不是乱套啦?可在俄亚,大伙都觉得,这比一个女人一堆家计累死累活要强。几个丈夫轮班干活,挑水砍柴翻地,老婆生病也有专人照应,反倒没人觉得谁亏欠谁。其实,这里女人过得自在,是靠制度“捧”起来的,不是哪个人长本事。

四川一村“一妻多夫”,亲兄弟能娶同一女人,夫妻关系特别好

也不是谁家都没冤屈。兄弟媳妇多了,心眼再大也有红眼的时候。有一年春耕,二哥喝酒误了回家,轮着是他的夜,媳妇让大哥顶了去,二哥酒醒了还嘴硬。闹了两天,后来大嫂一句“家里谁管钱谁说了算”,老二灰溜溜认了怂。你要细想,还是规矩里头有人情。不比外头那种,兄弟反目拆家。

但日子不是铁板一块,也有小姑娘腻了村规,想去外面“耍朋友圈”。过去八天才能出山的路,现在泥巴路修成了宽车道,有时候外地人进来,盯着村口的红绳奇怪。村里的孩子,倒也慢慢敢去外头念书、照相,问娘家那点事,有人答不上来。你要问,这样的家还能传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四川一村“一妻多夫”,亲兄弟能娶同一女人,夫妻关系特别好

只不过,在俄亚的老屋梁上,大红绳还时不时在夜里晃着。老人们总说,这规矩传了几百年,不只是一家一户的日子,更是一种让大家都活下去的法子。只是,如今的年轻人,想的也许是另外的活法。

有的人说这“不合时宜”;也有人在三四十年后的秋天里,还会想起家里三兄弟和一个母亲,围着柴火锅盏,过小日子的样子——其实细想,世上千种活法,各有各的不容易,谁也没比谁高明。也许“红绳的那一头”,才是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至于以后?山里会有新的故事。红绳会不会还挂着?谁知道呢。山里的风,一天又一天吹着,带走了旧时光。谁家窗里,还亮着晚饭后的灯火,也只是岁月缓慢地往前流淌罢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