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生了一件大事,以色列军方把一支想给加沙送援助的船队拦了个正着,44艘船没跑掉一艘,最后连挂着波兰国旗的“马里内特”号都被登船抓人了,船上还带着6名船员。
先把镜头拉远一点。海上,一支44艘船组成的援助船队,试图从海上给加沙打开一条生路。规模不小,阵容也不弱,来自四十多个国家,近五百名活动人士同行。有人背着医疗箱,有人扛着物资清单,还有人拿着摄像设备,准备把整个行动记录下来。听起来像是一次跨国的“海上人道奔赴”。
以军海军动用数十艘舰艇出动,拦截节奏很快,连续两天把船队分段截停。到周五上午,挂着波兰国旗的“马里内特”号被登船,人员控制,船只押走。至此,整支船队被扣了个干净。
“马里内特”号的经历有点戏剧性。它不是计划里压轴的“尾船”。澳大利亚籍的船长卡梅伦在周四晚上和组织者的视频连线里说,船的发动机出了毛病,落在了主力船群后面。按照常识,这时候很多人会选择返航保命。可这艘船没有回头,仍旧朝加沙方向顶着走。船上有几个态度很坚决的土耳其人,还有一位来自阿曼的女士,表态干脆:船慢可以,目的地不改。
以色列方面早就打了预防针。警告发得很直白:进入战区、试图破封锁,就会被拦截。这话没有藏着掖着,也没有给人留“侥幸”的空间。事后倒看,一句不假。
人员这块,数字摆出来更触目。活动人士大约五百人,以色列外交部给出的具体数字是461人。里头还有不少“熟脸”:环保领域的格蕾塔·通贝里,曾任巴塞罗那市长的艾达·科劳,欧洲议会议员里玛·哈桑。公众目光一下子被拉满,社交平台上“这是不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援助拦截”之类的讨论铺天盖地。
以色列方面的口径是:人都“安全又健康”。处理流程也给出了方向,先遣返了4名意大利人,后续准备陆续驱逐,尽快了结此事。另一边,船队组织者“打破加沙围困国际委员会”的消息就完全不是这个调门了。他们透露,有被拘留的参与者已经开始无限期绝食。这两条信息摆在一起,气氛顿时紧绷。安全健康,和绝食抗议,怎么并存?是真平安,还是有人选择用身体表达抗议?外界一下子陷在信息不对称里。
还有一个细节让不少人心里发凉。记者也被抓了。船队里跟着20多个外国记者,本来是要把这次大规模人道行动的过程和风险记录下来,给外界看个清清楚楚。拦截发生在周三到周四,记者和载了四百多人那艘船一起被控制。无国界记者组织站出来,话很重。他们的危机部门负责人马丁·鲁说,抓记者、不让他们工作,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侵犯。知情权被卡住,世界就只能在黑屋子里摸索。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也表态,要求放人,还要把情况递交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无国界记者的《加沙媒体自由报告》统计过,2023到2024年,已有12名加沙记者因为报道敏感议题被拘留。如今再把镜头对准海上行动,一次扣下20多个外籍记者,舆论情绪立刻炸开。有人愤怒,有人担心,更多人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看不见,就意味着谈不上公正。
对加沙的封锁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整整一个时代。联合国机构多次发出预警:加沙缺粮、缺药、缺燃料,人道体系脆弱得像玻璃。海上援助原本被视作一种补充通道。44艘船,放在这十多年的封锁史里,也算得上“最大手笔”。结果全折在拦截线外。物资送不进去,焦虑直线上升。有人苦笑,说这不是“打一拳试试水温”,这是“把脸伸过去挨了一记关门”。
国际运输工人联盟代表了全球1650多万运输工人,它的秘书长斯蒂芬·科顿表态很刚。他对半岛电视台说,在国际水域拦截人道主义船只、还逮人,这很明显违反国际法。海洋不是战场,也不能按谁的心情变规则。国家层面的动作也飞速。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宣布驱逐以色列外交官,还要启动取消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的程序,这相当于不留回旋。
欧洲这边,德国、法国、英国纷纷喊话,要求尊重被扣押船员的合法权利。联合国层面,虽未发出统一口径,但巴勒斯坦问题特别报告员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尼斯在社交平台上发声,给出了两个关键词:非法绑架和杀戮场。她说,心和加沙人民在一处,他们还困在那里。这番表态,情绪分量和政治分量都不轻。
舆论的矛头很集中。拦截人道船队,合不合法,合不合情?记者被抓,公众的知情权怎么保证?而且这回不是小打小闹,是44艘船的整建制行动。很多人问,海上航线被切断,陆路卡点拥堵,空投风险高,那加沙人吃什么、医护怎么运转、急救病人怎么过关?筹款、志愿者、物资、媒体报道,全卡着。被卡住的不只是船舶和人,更是一种让危机不至失控的希望。
以色列提前发了警告,声明战区,划出红线,强调安全风险。拦截是预告里的动作,执行上没有打折。对外信息给出安全健康的承诺,驱逐流程紧锣密鼓。对他们来说,这是封锁政策的延续,是安全优先的体现。问题来了,安全这把伞能撑住多久,又该如何回应越来越汹涌的国际压力?把记者一并控制,短时间内确实能降低信息外溢,但代价是信任迅速流失。被看见,是争取理解的第一步。
在法律与现实之间,缝隙一直存在。国际运输工人联盟喊出“违反国际法”,联合国特别报告员用了“非法绑架”,声音很掷地。严格意义上的法理审查,需要更多证据和程序,短期内不会有定论。哪怕没有结论,社会感受已给出态度:海上的救援动作,本该被保护,不该被粗暴阻断。尤其在一个被封锁十多年的地方,尤其在一场持续拉锯的冲突现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