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深圳“男生刺死同班女生案”近日开庭,杀害女同学男生及其父亲在庭审现场的下跪道歉与案发后半年的冷漠形成尖锐对比,更揭开了一场看似冲动实则预谋的悲剧真相。

优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孩,她和陈某某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两人又住在深圳的同一个小区,两家家长关系也很好。因此两人的上下学,就由两家家长轮流接送。
升上初中不久,同小区的一位住户突然找到优优的妈妈曾女士,称她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又要上班,没空接送孩子。因此希望曾女士接送孩子时帮忙接送一下跟优优同一个班的她的儿子钟某。
曾女士同意了。此后,曾女士和陈某某的家长接送孩子时,都会带上钟某。

钟某不爱说话,但很有礼貌,每次接送时,都会说一句:“叔叔阿姨好,叔叔阿姨再见。”
三个孩子虽然在一班,也住在一个小区,但优优和陈某某关系好,二人和钟某都不亲近。坐车时,钟某总是习惯性地拉开副驾驶车门,一个人坐在副驾位置上,一路上很少说话,只是盯着窗外发呆;优优和陈某某则坐在后排,偶尔低声讨论功课。三年来双方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2025年4月8日下午5点10分,轮到陈某某的父亲接孩子回家。三人在小区门口下车后各自道别,优优背着书包,沿着熟悉的小路走向自家楼栋。
钟某却并没有直接回家,他转身走进了旁边的绿化带,掏出藏在口袋里的黑色折叠刀 —— 这把刀是他几天前网购的,刀刃长达15厘米。
大约两分钟后,他看到优优独自站在她所住楼栋的单元门前按密码锁,立刻快步冲了过去。
“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钟某的声音带着刻意压制的凶狠。
优优被突然出现的身影吓了一跳,刚要开口回应,就看到钟某举起刀刺了过来。优优躲避不及,被钟某接连刺了几刀。
优优倒在血泊中,微弱地发出 “救命” 的呼喊。令人发指的是,钟某听到呼救后非但没有逃离,反而折返回来,对着倒地的优优脖颈补刀,直到确认对方没了气息才逃离,还随手扔掉了作案刀具。
正在家里做饭的曾女士和丈夫,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喊:“赶紧来人呀!楼下有人晕倒了!”赶紧往楼下跑。

结果夫妻两人刚跨出楼道门,就看见了优优倒在楼道门口的血泊里,身体已经发凉。救护车赶到时,15岁的优优已经当场死亡。法医鉴定报告显示,优优系失血性休克死亡,身上的创口多达十余处。

而钟某双手沾满鲜血跑回家,进门就对父母谎称:“我刚才见义勇为救了个小孩,被坏人砍伤了手。” 他的母亲信以为真,立刻在家长群里发消息:“我家孩子见义勇为受伤了,正在去医院的路上。”
第二天凌晨,民警就在医院将其抓获,可面对讯问钟某始终拒不认罪。直到警方调取小区监控,清晰显示他行凶和折返补刀的情形,钟某才低下了头。
更令人心惊的是,案发前,钟某在手机上搜索查询 “14岁杀人要负什么责任”、“杀人赔多少钱”、“无色无味的毒药”,还试图伪造身份购买管制毒药,失败后才选择用刀作案,事后又连夜清除了所有浏览记录。
至于钟某的作案动机,警方曾透露,钟某嫉妒优优成绩好,嫉妒优优优渥的家庭条件,认为优优看不起他。另外,钟某因生活琐事对优优心生不满,进而痛下杀手。

最让曾女士和丈夫无法接受的是,案发半年来,钟家从未主动联系道歉,更别提赔偿。曾女士的头发已在半年内变得花白,瘦得形容枯槁。

为了稍解相思之苦,曾女士曾经登录女儿优优的微信与自己聊天...

10月15日,深圳福田法院公开审理此案。

庭审上,钟某全程精神挺好,抱怨看守所“又苦又累”:“在看守所没有家里的饭好,没有家里的床好,没有家里的被子好”,盼着早回学校过正常生活,对杀人的事却半字不提愧疚,更不道歉。
可当曾女士悲声要求法官判处钟某死刑时,他立刻变脸,当场下跪磕头求饶,哭喊着“不想死”。但他却不认错,对法官说“我没有想过要杀她,我只是想让她闭嘴”。还说他犯案是因为怀疑优优“看不起他”,还说“哪怕她点头,我就觉得她没有看不起我”,理由十分牵强。
钟某及家人在案发半年多,没向曾女士道歉过,这时钟某妈妈才拿出一张纸匆匆写了几句话的道歉信。
钟某的律师说,钟某杀人上因为受到同学霸凌,再加上他爷爷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也挺可怜的。
但是老师和同学的证词却推翻了律师的说法,老师和同学说没人敢霸凌他,因为他才是霸凌者,都是他欺负别人的份。
就算你被霸凌,人家优优又没有霸凌你,你为什么要对她下手?这种理由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钟某的辩护律师还提出,被告人系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该案未当庭宣判,曾女士和代理律师都希望钟某能被判处死刑。而钟某一方则竭尽全力希望保住他的性命。
曾女士在采访中近乎嘶吼:“谁的命不是命啊?我女儿那么好,这么阳光,这么优秀,难道他就可以杀害我的女儿?”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但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不适用死刑。钟某才15周岁,让曾女士 “判处极刑” 的诉求变得格外沉重。
钟某作案前搜索的那句“14岁杀人要承担什么责任”,显然是算准了“未成年”这层“保护伞”,觉得就算杀了人,也不用付出生命代价。这种明知故犯的恶意,比临时起意的伤害更让人不寒而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