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潮观鱼】历经八年波折,今年国庆档最“神秘”电影——《风林火山》终于上映了。
当《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遇上导演麦浚龙苦心构建的下雪的架空的“哥谭式香港”,一场港产片史上投资最高的美学实验就此展开。
在这部集齐金城武、刘青云、梁家辉、古天乐、高圆圆等全明星阵容的犯罪剧情片中,能看到富二代音乐人转导演的麦浚龙收不住的野心和个人审美的精益求精,但“港式题材+日式美学+美式血腥”的大杂烩——日式侘寂美学与美式恐怖故事暴力画风,在港式警匪题材叙事中碰撞——产生的可能不是化学反应,而是排异反应。
所谓的极致美学,一不小心就成了自我陶醉,电影开头的画面,让人一度幻视《小时代之风林火山》——
香港豪门贩毒集团掌门人次子李雾童(金城武 饰),在黑暗中吐出一个词“light”,接着一排灯“啪啪啪啪”亮起,瞬间照亮了一个隧道。道路的中央,赫然摆着一张盖着真毛被子的床,李雾童在床上摆着pose抽着烟,人工智能的语音随之响起:“早上好,李先生。”(时间背景是1994年,AI唤醒略突兀。)
下一秒,金城武从他上千平的隧道“卧室”起身,披上Uma Wang的廓形大衣,从应急通道悠然走出。隧道外,整条街都是他的开放式厨房,烧水用的是太上老君炼丹炉造型的炉子。
他将开水倒入长长的试管中,最终萃出一杯手冲咖啡,开始品味。
这一整套融合了赛博格调、东方“禅意”、咖啡主理人风格的早起routine,虽然有金城武的帅脸撑着,依然让人很难绷。
从“六小时”到两小时的叙事塌方
电影背景设定在1994年的香港,开场用好几页PPT式的字幕交代人物和故事背景,这一简陋的处理让人对导演的叙事能力产生疑虑,连网剧都不至如此草率。
若开场都无法靠画面清晰铺陈背景,最终观众需靠网络解析才能看懂电影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港媒报道,《风林火山》导演剪辑版本有两小时、三小时和六小时版本。金城武初读剧本时就感叹:“其实拍不完啊,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是主角,它不应该是一部电影,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系列作品。”
最终公映版时长125分钟,可谓支离破碎。预告剪辑师黄海透露,这消失的四小时删减的是个别人物角色与相关桥段。不少观众在观影后打开手机搜解析,还要结合导演在Instagram发的人物小传拼凑完整故事,全局才逐渐清晰。
影片讲述香港毒枭次子李雾童(金城武 饰)在女友刘思欣(精神科专家兼药剂师,高圆圆 饰)的帮助下,停止供毒,试图“以药代毒”洗白家族生意,以合法的方式控制全城。李雾童试图接掌家族,但其父偏爱逃亡长子李文狄(杜德伟 饰),没多久其父因爆炸“意外”身亡,继承之战展开。有人雇佣以程文星(古天乐 饰)为首的“清洁工”杀手小队清除障碍,缉毒科“黑警”王志达(刘青云 饰)和曾是警队大哥的狄文杰(梁家辉 饰)也加入调查,每个人都在下自己的一盘大棋,毒商、警方、杀手陷入三方混战。
导演麦浚龙9月在Instagram上用五篇小作文概括主要角色人生选择的宿命感,比如用“落地啼三声,好坏命注定,生于这个家庭我没得选”来凸显李雾童的无奈与复杂性,“崛起得越快,死得越快……做人现实点好,若真把街面扫得一干二净,第一个丢饭碗的只会是我”来形容缉毒科主管王志达目睹战友妻子被奸杀后“由白转灰”、与虎谋皮步入深渊的心路历程。
当观众不得不借助导演的角色小传才能拼凑剧情时,这部电影在叙事上的困境已不言自明。
问题不在于故弄玄虚,而在于过多的支线未被妥善交代,导致影片结尾酒吧场景中所有人物集体登场的“彩蛋”,本应让观众恍然大悟,却依然让人云里雾里。最后这场群像戏更像是一份需要观众自行填空的试卷——得大家帮导演把思路捋清楚。
种种暴力镜头、黑白色调、血与雪的意象撞击、人物对话时切左右下角的构图,以及警察出场时的颓废厚毛衣打扮,能看到导演的审美特点,但更多是艺术处理上的稚嫩。它们像一个个空洞的美学符号,在过度风格化中沦为看起来“致敬”了多部电影风格的美学展览和时装秀。
金城武每次发泄砸墙的画面,真的让人难以入戏,只想配个旁白“八十,八十”。
电影终究要用故事说话,若导演沉浸在自我审美中难以自拔,再精致的画面也难掩叙事的混乱。
任贤齐的戏份被删减?“都市传说”的真相是什么?
《风林火山》之所以成为港片的“都市传说”,除却数亿元在惠州钢铁厂搭建1:1香港铜锣湾实景的巨额投资,2017年开拍后屡次传出要上映又杳无音信的波折,以及金城武近八年唯一一部作品的标签,还因拍摄期间演员和导演疑似因对危险动作“意见不和”而引发的各种传闻。
香港知名动作指导熊欣欣在电影《风林火山》正式上映前夕,在社交平台转发友人观看该片点映场的帖文,并附上一句︰“一个不懂尊重别人的人,心理变态的人的作品一定不值得期待。”虽然没指名道姓,但外界均猜测熊欣欣说的是导演麦浚龙。
在《风林火山》的片尾工作人员名单中,熊欣欣被列为“客席动作指导”,港媒称熊欣欣因此有所不满。
随后,有自称参与剧组工作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声称,熊欣欣因拒绝麦浚龙要求的“上吊实拍”的危险动作,被认为不听话才被换。有传闻称导演看到“替身演员挣扎了快一分钟才喊cut”,任贤齐看到替身受伤大怒,和金城武“拒绝补拍后续戏份”。
然而,事件的另一版本是,一位自称工作人员的网友声称,实际情况是剧组在熊欣欣带领下“每日都有意外”,“漏了一条威亚也都吊人上去”,更称当时负责前线的导演组都被吓到”心惊胆战“,后来导演下定决心换人。这位人士还跟港媒透露,任贤齐本就属客串演出,四场戏份均得以保留,“戏份被删”实为误传。
电影也用上吊一幕制作为海报。
对此,熊欣欣10月5日回应港媒时否认各种传闻:“网民说‘换马’不是事实,所有知情人士,网民在网上讲的威亚、受伤事故都不存在,骂与赞都是不真实。我也不想再纠缠此事,无谓做宣传。”
导演麦浚龙对动作场面非常执着。
关于与导演麦浚龙之间的不和传闻,任贤齐曾于2020年底接受《香港01》访问时回应称,拍摄《风林火山》时没有因吊威亚受伤:“没事的,不是我受伤,我觉得他(指麦浚龙)很用心拍的,只是拍摄的方式比较浩大,我觉得肯用这么大的预算拍一部香港电影,是非常不容易,很期待上映。”
追溯至2013年,麦浚龙带着其导演首作《僵尸》(豆瓣8.0分)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他因目睹威尼斯漆黑的夜空而想到,这与香港的夜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晚上的霓虹灯和路灯把天空都照得很亮”,他由此发问:“没有夜晚的人群是怎样活的呢?”
这份对城市的观察和想象,成了《风林火山》的最初构想,“Sons of the Neon Night”(霓虹夜之子)就成为了该片的英文名。
然而,好的艺术家未必是合格的“项目经理”,电影这样一个多工种、高预算的大规模项目一定要有一个对全局心里有数、能兜底的人。
《风林火山》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出香港电影工业的现状:有突破类型的勇气,但受制于人才、创意和创作生态的局限。麦浚龙确实试图为港产片开辟一条美学新路,但他最终呈现的是个未完成的实验品。
不过,这种不计代价的探索,让这部“失败之作”也值得被看到,至少,还有人愿意冒险、敢于拒绝重复安全的老路,在国庆档平淡的片单中,算是一个另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