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281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始发于2025年4月份,由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主导的这一轮全球关税风暴,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了新一轮的关键节点:
美国东部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确定了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具体税率从10%至41%不等。
意味着,美国这个国家,再次面前全球,挥动起了关税大棒,新一轮的全球经贸冲击波,已经到来。
而从中国的角度,在这场风暴中,却显得有些特立独行,稳得一比:
中美第三轮关税谈判7月2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结束。
这一轮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复杂且微妙的互动,过程如何复杂,不重要,现实的结果就是中美在关税博弈这个战场上,将窗口期进行了再一次的延续,这一次延续,按照时间线,就到了11月份,差不多2025年也算闹了个寂寞,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和相关生意而言,可谓是重大利好。
独善其身,窗口期延续,是不是意味着后续中国就能高枕无忧了呢?
这事,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关税风暴已经正式开始起势,中美之间虽然表面上看似平淡稳定,但是从更大的维度去看,说暗流汹涌都是客气的了。
这篇文章,将基于对于中美最新结束的第三轮经贸会谈结果的梳理,结合美国特朗普启动新一轮关税风暴实际情况,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一轮关税风暴背后的博弈逻辑和现实影响,并对后续中国如何破局可能采取的思路和策略,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特朗普(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关税风暴正式启动,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
美东时间8月1日午夜前,白宫正式公布特朗普政府酝酿已久的全球关税新规,构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三级阶梯”税率体系:
基础税率(10%): 未被特别点名的国家,统一征收10%全球最低“对等关税”。
顺差国税率(15%): 对美存在商品贸易顺差的国家,税率至少15%。
惩罚性税率(最高39%): 未达成协议且对美有大规模顺差的国家,面临更高税率。瑞士以39% 的惊人税率成为“重灾区”,加拿大税率从25%跳升至35%,印度被直接征收25% 关税。
国内官方媒体和头部媒体,也对这个消息进行了转发。
这次的关税新规,最大的看点,就是“区别对待,分化明显”,为大家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
欧盟、日本: 以巨额投资承诺(欧盟: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6000亿新投资;日本:5500亿美元核心产业投资+市场开放)换取15% 税率。实际执行方式为:若现行税率低于15%,则补足差额;若已达或超过15%,则维持不变。
印度: 数月谈判无果,自8月1日起被征收25% 关税及“其他惩罚”。
加拿大: 成为主要贸易伙伴中受打击最重者之一,大部分商品税率从25%猛增至35%(美墨加协定覆盖商品除外)。
东南亚: 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税率定为19%。
墨西哥: 获得90天协议延长期,但需继续支付25%芬太尼关税、25%汽车关税及50%钢铁铝铜关税。
彭博经济研究测算,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将从特朗普上任前的2.3%、年初的13.3%,跃升至15.2%。
各国税率一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新一轮关税风暴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一次,还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特朗普举世闻名的TACO策略又来了:
之前反复撂狠话,说关税8月1号起立刻开征,绝不会再推迟,结果昨天又一次推迟到了8月7号,以求达成更多的协议。
图片来源:网络
客观来说,特朗普还真的是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商人,欲擒故纵,极限施压,凭空造牌的这一手,说得上驾轻就熟了。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全球经贸的影响还没有到来以前,这一轮全新的关税风暴,已经给世界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冲击:
特朗普的一纸公告,令全球市场进入戒备状态。
在实现今年首次月度上涨之后,美元基本持平,美国国债市场表现稳定;
亚盘主要货币(加元、南非兰特、泰铢、瑞郎)波动有限。
汇市稳定,承压的是股市。
全球股市六日连跌,创下自2023年9月以来最长连跌纪录,8月1日上演“黑色星期五”。
亚太市场先尝关税之苦,韩国首尔综指收跌3.9%;
日经225指数收跌0.7%;
A股小幅收跌,恒生指数跌超1%。
美股指数期货低开低走,全线跌超0.5%;
欧股集体低开,欧洲斯托克50指数开盘跌1%,德国DAX指数跌1.1%,英国富时100指数跌0.5%,法国CAC 40指数跌0.8%。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特朗普就是特朗普,不折腾也不符合他的风格不是?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中美第3轮关税谈判,从结果到细节,有哪些看点?
2025年4月由美国掀起的这一轮关税风暴启动以后,中美之间的博弈其实很清晰:
5月双方选择在瑞士日内瓦开启第一轮关税谈判,6月在英国伦敦第二轮,7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第三轮,双方三轮谈判地点都选择了欧洲知名城市。
结合前两轮经贸会谈一起看,这次谈判的进展和定位就很清晰。
下面快速回顾一下这3轮经贸会谈:
第1轮经贸会谈:5月10-11日在瑞士日内瓦进行,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取得实质性进展,达成重要共识。
具体行动方面,双方都取消4月2日后的互加关税;而4月2日的互加34%关税里,只保留10%基础关税,剩下24%关税暂停90天。
第2轮经贸会谈:6月10日在英国伦敦进行,双方进行了专业、理性、深入、坦诚的沟通,就之前的共识达成了框架。
具体行动方面,中方有条件放开部分的稀土管制;美方取消近期出台的一些限制措施(包括留学、EDA、喷气发动机零件等领域)。
第3轮经贸会谈:7月28-2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双方开展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再次确认前两轮达成的共识和框架。
具体行动方面,双方对24%关税(就是第1轮会谈后双方都暂停90天的那部分关税)再展期90天。
从实际进展来看,依然还是共识和框架的阶段。关税展期也意味着没有任何变动。
也就是说,这次谈判看上去没啥进展,而且具体行动只是双方都展期,还是“如期”的展期。
真正的看点,其实都在细节里面,一个,是双方谈判的地点选择,一个,就是谈判过程的时间情况。
这里展开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是谈判地点,是非常有门道的:
双方看重会谈的地点,注意谈判地点选择的细节,从这一点看,要谈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很难。
为什么双方不去各自的国家谈?
为什么不去亚洲,或者美洲,甚至大洋洲、非洲这些地方第三方国家的大城市谈?一定要选择在欧洲的大城市来谈?
双方不去对方的国家谈,要选择第三方国家谈,即便要多出一些差旅费,双方也不想丢脸面、示弱。
如果去对方国家谈,给人感觉是上门求和。没有主场优势,还没开始谈,气势上就必然落了下风。
因此这个选项在三轮谈判地点选择中都没有出现,北京、华盛顿都没成为谈判地点。
最终在过去三个月连续三轮谈判,双方选择了欧洲三个大城市作为谈判地点就成为偶然中的必然。
细节看形势,就是这么现实。
其次,中美最新的第三轮关税谈判,相比前两轮谈判,这次结果简单,形式公平。
——但,为什么还得谈了两天呢?
过程发生了什么,没有必要去瞎猜,两天时间,得出一个结果,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简单的结果并不简单,而且得来不易。
从结果来看,肯定是利好:展期90天,意味着未来一个季度的相对稳定环境,以及确定性的回归。这些都是对中国更有利的。而且一拖再拖的结果,通常都是不了了之。
这也是为什么7.30会议“不及市场预期”,无论财政、货币、还是楼市方面,都没有4月份的时候激进。
那是因为接下来的压力小了许多。
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新东西,新结果,新变化,其实是不对的。
宏观层面的确定性,背后都是多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综合博弈的结果。
总的来看,阶段结果是好的,就很重要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博弈分析和趋势讨论:2025年这一轮去全球关税风暴,走向何方?影响如何?
先看最新关税风暴以后的影响分析:
特朗普新一轮的关税大棒落地,意味着以8月1日为截止日期的美国对多国的关税掠夺将成为事实,全球关税格局成型:
除了英国的10%关税与欧、日、韩的15%关税,大部分都是20%-50%不等的水平。这样一来,原本处于劣势的中国出口(基础10%+芬太尼20%),就基本恢复了相对优势。不需要牺牲更多的成本、甚至牺牲技术主权,去换取更大规模的产业链外迁。
图片来源:网络
这也是为什么英、欧、日、韩不惜舍弃自己的农业保护壁垒、汽车进口配额、签下巨额的军备和能源订单、承诺巨额的在美投资……都要把关税税率压低。
不过只是典型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如果说这次谈判是表面平淡,暗流汹涌;
那么“暗流”还没完,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可以看到,特朗普这波的重点是对贸易中转国下了狠手,中国主要的商品中转站:越南、墨西哥的关税均调到了20%-25%。
而且重点标示了:
如有国家或地区通过第三地转运方式规避关税,其商品将被征收40%的转运税。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过:中美关税战打下来,得利的反而是中转国。
在这几年的中美关税战里,墨西哥被活活的打成了对美出口第一国,越南也被打成了对美顺差第三国,2024年顺差近千亿美元。
所以这次特朗普是发现问题,打上补丁了:
不能让美国人的钱流到中间商手里,怎么也得流到美国政府手里,堂堂大美利坚国怎么能让这些小国给剪了羊毛。
现在美国对全世界的关税普遍都加到了15%以上,甚至中转国加到了20%-25%,而美对中国的税率是30%。
所以对于中国厂商来言,只相差5-10%的税率,其实再中转也是没意义了,毕竟中转也是成本啊,大量出口将回归本源(中美直接贸易)。新关税对中国总出口不会有多大影响,这几年的关税战,特别是三月前的关税战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离不开中国商品。
对于美国政府来言,缺钱是头等大事,这新的对等关税是直接去掉了中间商,把流失的那部分税给收了回来。
商人的逻辑,都是厌恶不事生产的中间套利群体的。
再看中国这边: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落幕,双方同意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但未达成实质性协议。
这场看似“克制”的交锋,实则是双方在战略筹码与核心利益上的深度博弈。
关税博弈窗口期延续,不代表其他维度没有折腾,接下来,三大战场,值得重视:
第一个战场,科技冷战:
美国封锁AI芯片,中国加速自主创新,华为已把算力芯片成本压至美国六成。芯片与AI的“双轨制”美方或扩大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而中国将加速“风乌气象大模型”等自主技术商业化,争夺全球AI标准制定权。若美国无法在6个月内突破光刻机技术,其科技霸权将加速崩塌。
第二个战场,是稀土供应:
在稀土反制上,中国继续“精准放水”,民用磁体换芯片,军工稀土卡死美国国防命脉。
资源战争的“核按钮”中国可能升级对钐、钆等关键稀土的出口管制,迫使美国在军工与芯片领域“二选一”。
第三个战场,是能源领域:
美方若推动G7对俄油实施“次级制裁”,中国或联合中东、中亚国家推出“石油人民币期货”,彻底瓦解美元定价权。俄罗斯已向中国开放北极航道,能源运输成本将再降20%。中俄印深化非美元结算,美国“二级关税”恐成空炮。
从美国的角度,想从中国这里讨到什么便宜,让特朗普的生意如愿以偿,难度太高,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但是同样的招数,去敲打和勒索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是可以实现的。
而从中国的角度,多维博弈之下,国家已经把关税风暴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到了极限,出口贸易维度的影响有望得到进一步遏制,但是其他维度的博弈,基于立场和现实,还想持续,甚至进一步升级。
关税风暴其实已经不是核心矛盾,接下来,综合国力和关键领域的比拼,才是关键。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以上的梳理和讨论,能够国内的个体和资金,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尽管眼下中美关税战暂时休战,但以特朗普全球公认这么一个反复无常的性格,依然让人不得不对特朗普重启关税战保持警惕。
关税博弈虽然明面上进入休战期,但是更多的维度,中美之间的博弈却明显向着进一步升级和复杂的方向发展。
没有硝烟的战场,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真实战场。
回顾中美贸易战以来的美国做法,是步步紧逼、层层加码,不断“空手造牌”。无论是美国断供C919航空发动机、H20芯片,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华为芯片,转让TikTok等议题,都是在中国宣布不跟随美国对等加码制裁后,美国用空手造出的谈判筹码和要挟底牌,逼迫中国在解禁稀土供应等方面作出重大让步。
回到国内来看,对于普通民众和资金群体,最重要的认知,就是需要建立“战时经济思维”。
中美关系没有回到正常化常态化,美元利率没有持续稳定回到地位,那么,中美对峙博弈的局面就谈不上结束。
既然是战时经济,那么生存第一,安全第一是基础。
而从发展,投资,还有收益确定性的角度出发,看清主线,至关重要。
关税博弈持续的阶段,对国内的政策刺激,产业拉动,要往“国家需要,形势需求”的角度出发;
其他维度,特别是经济环境,底线就是稳,而不是繁荣。
特别是要降低对房地产经济的预期,因为历史和经验证明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选择在承受外部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阶段,去拉动房地产经济来实现稳定国内经济的做法。
金融市场博面子,国家债务谋稳定,安全资产抢手货,是当下这个特殊阶段持续过程中,没有争议的规律逻辑。
过好自己的日子,信任国家的智慧和策略,安全第一,保守一点,总不会错。
本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