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大佬还在商学院讲“第二曲线”时,刘强东穿着定制西装站在了燃气灶前。左手掂锅炒的是宿迁百年名菜“黄狗猪头肉”,右手拿着锅铲调侃“贾国龙第一次炒菜也这么紧张吧”,灶火突然“噗”地一声窜高,他脱口而出“这煤气灶怕不是马云那儿买的”——这场2025年最魔幻的企业家直播,把“接地气”三个字焊死在了互联网商业的基因里。没人想到,那个曾带着京东铁军打天下的“东哥”,会用一口铁锅炒出比财报更滚烫的流量密码。更没人意识到,当西装袖口沾着猪油、锅铲碰撞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时,中国企业家的形象正在灶台边完成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刘强东接地气人设的底层密码

一、西装与猪头肉:当精英人设撞上人间烟火

刘强东这场直播的第一个爆点,藏在“西装炒猪头肉”的强烈反差里。他身上那件意大利手工定制西装,袖口绣着京东的“J”字logo,本该出现在纽交所敲钟现场或达沃斯论坛的圆桌会议上,此刻却沾满了酱油星子。而他炒的“黄狗猪头肉”,是宿迁街头巷尾小饭馆的招牌菜,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偶然尝过,如今成了当地老百姓红白喜事的“硬菜”——这种“庙堂”与“江湖”的碰撞,像极了中国互联网商业的真实生态:再宏大的商业叙事,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饭桌上。

刘强东接地气人设的底层密码

有人说这是“人设表演”,但翻看刘强东的过往经历会发现,“灶台”从来不是他的临时舞台。2018年他回宿迁老家,穿着迷彩服在院子里支起地锅炖鸡,柴火熏得他直抹眼睛;2020年疫情期间,他戴着口罩帮社区拉板车送物资,视频里能看到他手上磨出的茧子;就连和章泽天逛超市被拍到,他推的购物车里也塞满了尿不湿和打折蔬菜——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构成了“东哥”这个形象的底色:不是精心设计的“亲民剧本”,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记忆。

这种记忆决定了他对“真实”的理解:商业世界最缺的不是完美人设,而是“可触摸的温度”。当其他企业家在发布会用PPT展示“用户画像”时,刘强东用锅铲翻炒出“烟火气”——这口锅气里,有小镇青年对家乡味道的执念,有打工人对“回家吃饭”的渴望,更有消费者对“不装”的本能亲近。就像他直播时说的:“我炒的不是菜,是让大家知道七鲜小厨的师傅每天都这么炒,锅气骗不了人。”

二、锅铲与流量:“现炒”背后的商业暗战

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强东这场直播的真正主角,其实是“七鲜小厨”的那口铁锅。他反复强调“现炒有锅气”,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精准击中了当下餐饮消费的痛点:预制菜泛滥的时代,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真现炒”。西贝的贾国龙曾因“闭店搞预制菜”引发争议,后来又高调回归“现炒”;罗永浩直播卖预制菜时被网友吐槽“没灵魂”——这些前车之鉴,让刘强东的“铁锅营销”显得格外聪明。

他太懂怎么把商业需求藏进生活场景里了。炒猪头肉时,他故意放慢翻炒动作,让镜头对准锅里“滋滋”作响的油脂:“你们看这肉要炒到两面金黄,预制菜能有这焦香?”煤气灶突然熄火时,他顺势调侃“马云那儿买的吧”,既化解了尴尬,又暗戳戳强调“七鲜小厨用的都是正经灶台”;甚至连“紧张”都成了营销点——“我在家炒给老婆孩子吃都不紧张,今天怕炒不好砸了‘黄狗猪头肉’的招牌”,一句话把“产品品质”和“家庭信任”绑在了一起。

这种“场景化渗透”比硬广有效10倍。数据显示,直播结束后“七鲜小厨”的“现炒套餐”搜索量暴涨300%,北京、上海的门店甚至出现排队现象。有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看东哥炒得那么香,下班直接拐进七鲜了,师傅果然和他炒得一样卖力。”——这就是“锅气经济学”的逻辑:商业说服最高级的形式,是让消费者相信“你和他们一样”。

刘强东接地气人设的底层密码

三、兄弟与家人:接地气人设的底层密码

刘强东的“接地气”从不是单一层面的表演,而是贯穿工作与生活的完整体系。工作中他喊员工“兄弟”,不是空喊口号:京东快递员的五险一金覆盖率全行业最高,他会蹲在仓库和快递员吃盒饭,听他们吐槽“小区保安太凶”;疫情期间京东物流爆仓,他带着高管去分拣中心搬货,累到直接睡在地上。这些细节让“兄弟”两个字有了分量——不是老板对员工的施舍,而是“一起扛”的战友情。

生活里他把“家人”挂在嘴边,同样不是作秀。陪怀孕的章泽天逛街,他会主动拎包还帮孕妇弯腰系鞋带;女儿出生后,他推掉所有不必要的应酬,“回家给孩子换尿布比开董事会重要”;就连这次直播炒菜,他也反复说“我女儿特别爱吃我炒的猪头肉,今天要是炒砸了,回家得跪搓衣板”——这种对家庭的重视,戳中了当代人的情感软肋:无论多成功的人,最终都要回归“丈夫”“父亲”的角色。

为什么这些“细节”比宏大叙事更动人?因为在算法和数据主导的时代,人正在变得“原子化”:打工人在格子间里孤独吃饭,年轻人在出租屋里点预制菜,消费者对“情感连接”的渴望达到了顶峰。刘强东的聪明之处,就是把自己变成了这种连接的“介质”——他既是身家千亿的企业家,也是会为孩子吃饭发愁的父亲,会和快递员拼酒的大哥,会炒不好菜就紧张的“普通人”。这种“多重身份”的重叠,让每个人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四、大佬互侃:一场没有硝烟的话语革命

直播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刘强东对同行的“花式调侃”。提到贾国龙,他说“老贾第一次炒菜肯定比我紧张,毕竟他以前总说‘闭店搞预制菜’”;说到罗永浩,他笑称“老罗说脱口秀比炒菜稳,毕竟说砸了能道歉,菜炒砸了食客可不答应”;就连灶火出问题,他都能拐到马云身上——这种“损友式互侃”,彻底打破了企业家“高高在上”的话语体系。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家的话语风格经历了三次转变:从“教父式说教”(马云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到“网红式表演”(雷军的“Are you OK”),再到现在的“朋友式唠嗑”。刘强东的调侃之所以不招人反感,是因为他守住了“分寸感”:不是恶意攻击,而是带着自嘲的“圈内人玩笑”。就像他说“贾国龙比我紧张”时,先补了一句“其实老贾回归现炒是对的,餐饮就得有烟火气”;调侃罗永浩时,又加了句“老罗跨界那么多次还敢试错,这点我佩服”——这种“抬一手”的智慧,让互侃变成了“商业同行的惺惺相惜”。

更深层看,这种话语转变背后是商业逻辑的迭代:当消费主力变成Z世代,“说教式营销”已经失效,年轻人更吃“平等对话”那一套。刘强东的锅铲、贾国龙的“闭店反思”、罗永浩的“真还传”,本质上都是在向消费者传递同一个信号:“我们和你一样,也会犯错,也在努力。”

五、真实即硬通货:当“不装”成为商业刚需

直播最后,刘强东揭开了“紧张”的彩蛋:不是怕炒不好菜,是怕女儿看到直播说“爸爸炒的没妈妈好吃”。这个答案让弹幕瞬间刷屏“太真实了”——原来最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血有肉的“不完美”。

这或许就是刘强东给所有企业家的启示:在后真相时代,“真实”已经成为最稀缺的商业资源。消费者厌倦了精心包装的人设,反感“高大上”的距离感,他们想要的是“能一起喝酒、会炒菜翻车、会怕老婆孩子的活生生的人”。从“兄弟”到“家人”,从地锅鸡到猪头肉,刘强东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商业的终极竞争力,是让别人相信“你和他们一样”。

当直播镜头关掉,刘强东脱下沾着油星的西装,端着那盘猪头肉走进休息室——据说他第一时间给女儿打了视频电话,屏幕里小姑娘奶声奶气地问:“爸爸,锅气有没有炒出来呀?”他笑着把手机凑到盘子前:“你闻闻,比妈妈炒的香不?”——这一刻,没有企业家,只有一个想得到女儿认可的父亲。

而这,或许就是“接地气”最动人的真相:不是营销技巧,而是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毕竟,谁能拒绝一个会炒猪头肉、会怕女儿嫌弃、会和快递员拼酒的“东哥”呢?就像网友说的:“这样的企业家,炒的不是菜,是人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