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能圈
今年5月份,在中国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四年前,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95%,如今只有50%”。
黄仁勋当时的发言多少带有自谦意味,在全球AI和高性能计算领域,英伟达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太平洋对岸出口管制和国内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一批“中国英伟达”正悄然走向台前,试图占据国产AI芯片的生态位。
9月26日,在各方期待下,国产GPU明星企业摩尔线程的科创板IPO申请,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委审议。公司当晚提交注册,进入上市最后一关。
从6月30日IPO申请获受理到成功过会,整个过程仅用短短89天。这一速度在A股市场极为少见,充分印证了当前AI芯片的政策红利。
顶着“目前国内唯一全功能GPU实现量产的厂商”的光环,摩尔线程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若顺利上市,或将成为2025年科创板最大IPO。
在摩尔线程“闪电上市”的同时,沐曦股份正在努力“闯关”,寒武纪火速抛出近40亿的定增计划。
各方都很好奇,寒武纪、摩尔线程、沐曦股份,究竟谁能扛起“中国英伟达”的大旗?
拼“路线”:GPU与ASIC
单就芯片类型来看,摩尔线程和英伟达更为接近。
当前市面上的主流AI计算加速芯片包括三类:一类是GPU,早期主要用于图形渲染,后来逐渐扩展至计算加速等领域。第二类是ASIC,为特定应用或算法场景而设计的定制化芯片;第三类是FPGA,通过编程硬件电路实现定制化功能。
尽管GPU在能源效率上存在耗电量较高的特点,但因为其在应用灵活性、计算性能、开发友好性上的突出优势,目前在AI计算场景中是主流方案。
像寒武纪、华为海思等都是做的ASIC芯片,而摩尔线程号称是目前国内唯一全功能GPU实现量产的厂商,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成功推出四代GPU架构,并拓展出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应用领域的计算加速产品矩阵。
事实上,相较于寒武纪,与摩尔线程同在GPU赛道PK的是沐曦股份。该公司主要做高性能通用GPU产品,致力于自主研发全栈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设计销售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 GPU产品。
巧的是,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都是2020年成立,而且是同一天(6月30日)IPO获上交所受理。
但前者顺风顺水,后者还卡在第二轮问询阶段,监管部门就其未来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应收账款和存货、研发人员数量变动等问题提出质询。
拼“血统”:本土派、英伟达派、AMD派
与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本土派”出身不同,摩尔线程的初创团队自带“英伟达基因”。
公司创始人张建中,196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曾在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国家计算机实验室部门任高级研究员,后来在惠普、戴尔两家外企供职于十余年,2006年加入英伟达任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2020年离职创立摩尔线程。
目前,张建中直接持有摩尔线程11.06%的股份,通过南京神傲以及杭州华傲、杭州众傲等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36.36%的股份,为公司实控人。
摩尔线程还有三位联合创始人周苑、张钰勃、王东,也曾在英伟达工作多年。周苑曾在英伟达任职市场生态高级总监近16年,王东在英伟达任职销售总监近12年,张钰勃在英伟达担任4年的GPU架构师,目前也是摩尔线程的首席技术官。
除了张钰勃外,还有一位核心技术人员杨上山也出自英伟达。之前他在英伟达担任GPU架构师长达8年之久,目前在摩尔线程担任软件研发部总经理。
从技术、市场到销售,摩尔线程创始团队身上的“英伟达基因”不可谓不浓厚。这也是为什么外界普遍认为,其比寒武纪更像“中国英伟达”的原因。
如果说摩尔线程是“英伟达派”,那么沐曦股份就是“AMD(超威半导体)派”。
创始人陈维良1976年出生,曾先后在远弘科技、亚鼎视频担任GPU设计经理,2007加入超威半导体(上海)任高级总监。2020年离职创立沐曦股份。
两位首席技术官彭莉和杨建也都是“超威系”出身。彭莉曾于2007年7月至2020年9月,任超威半导体(上海)企业院士,杨建曾于2007年1月至2019年11月,任超威半导体(上海)企业院士。
此外,沐曦股份的监事会主席陈阳之前在超威半导体(上海)任项目经理,架构工程师王定曾在超威半导体(上海)任职验证架构工程师,研发总监周俊之前任超威半导体(上海)资深研发经理。
从初创团队背景来看,寒武纪、摩尔线程、沐曦股份分别对应本土派、英伟达派、AMD派。单就出身而言,摩尔线程更贴近“中国英伟达”一些。
拼“硬实力”:业绩有差距,研发同一梯队
当然名号都是虚的,资本市场终究是要业绩说话。
寒武纪过去三年的营收分别为7.29亿元、7.09亿元、1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9%。今年上半年,其营收为28.81亿元。
摩尔线程在2022年至2024年的营收分别为0.46亿元、1.24亿元、4.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8.44%。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为7.02亿元。
沐曦股份过去三年的营收分别为42.64万元、5302万元、7.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074.52%。今年1-3月,其营收为3.2亿元。
从营收体量来看,寒武纪领先一个身位,摩尔线程原本落后于沐曦股份,但在今年上半年后来居上。由于英伟达产品在国内受限,寒武纪和沐曦股份在上半年业绩都实现爆发式增长,超越过去三年总和,但沐曦股份分到“红利”似乎有限。
利润方面,寒武纪率先实现扭亏为盈,而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尚在亏损线,但亏损有所收窄。
2022年至2024年,寒武纪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7亿元、-8.48亿元、-4.52亿元。今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为10.38亿元。
同期,摩尔线程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2.71亿元;沐曦股份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元、-8.71亿元、-14.09亿元、-2.33亿元(今年一季度)。
芯片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征,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包括芯片设计师、硬件工程师、AI软件开发人员等。
2022年至2024年,寒武纪的累计研发投入接近39亿元,摩尔线程的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38亿元,沐曦股份的累计研发投入在22亿元。
寒武纪(截至去年年末)拥有研发人员741人,摩尔线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拥有研发人员873人;沐曦股份(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拥有研发人员652人。
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寒武纪和摩尔线程几乎一样,沐曦股份虽然要低一些,但三家企业总体上处于一个量级。研发人员方面,彼此间也差距不大。
在技术成果方面,寒武纪(截至去年年末)累计已获得发明专利 1403 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6 项。
摩尔线程(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累计已获得发明专利468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37项。沐曦股份(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拥有发明专利245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3 项。
三家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差距较大,但这与技术路线有很大关系,不能直接以此判断技术强弱。
与“美国英伟达”差距有多大?
但包括寒武纪、摩尔线程等国内芯片企业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相比,在综合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积累、产品客户生态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比如,2024年英伟达的研发投入129亿美元(约926亿元人民币),超过上述所有AI芯片企业投入的总和,今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增长至591亿元。
研发团队方面,截至去年年末,英伟达在全球38个国家拥有约36000名员工,其中 27100人从事研发工作,是寒武纪、摩尔线程的数十倍。
此外,英伟达还有经过数十年积累,由无数库、工具和全球数百万开发者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CUDA,这也是黄仁勋最引以为傲的“护城河”。
计算生态的丰富性是 GPU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英伟达 CUDA 生态在行业生态内处于垄断地位。
在产品性能方面,当前国内各大芯片企业与英伟达的差距也相当大,存在一定的代差。
以前段时间被禁的H20芯片为例。2023年美国商务部升级出口管制,禁止英伟达旗下最强大的AI芯片A100和H100销往中国,为此设计了三款专供中国的"降级版"芯片:H20、L20和L2 。
用于 AI 模型训练的HGX H20在带宽、计算速度等方面均有所限制,理论上,整体算力要比英伟达 H100 GPU芯片下降80%左右。但这款“缩水”芯片的核心性能仍旧“力压”一众国国产AI芯片。
但当下是国内芯片厂商绝佳的发展机会,美国发布史上最严格的全球AI管控新规、我国加快推动AI芯片自主可控,外加AI 下游应用市场的迅速扩张,国内AI 芯片的市场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9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 1425.37 亿元激增至13367.92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3.7%。
除了上述三家企业外,国内AI芯片领域还有很多种子选手,包括壁仞科技、燧原科技、天数智芯、芯动科技、格兰菲智能、芯瞳半导体等。
最终谁能扛起“中国英伟达”的大旗,拭目以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