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伯乐与千里马”,到“师徒反目”
董明珠与孟羽童,来了一场“大和解”。
2025年5月20日,孟羽童在社交平台晒出与董明珠的微信对话,董明珠以“我带你去吃饭”邀请其回归,格力官方账号也留言,“欢迎回家吃饭”。
5月23日,两人合体直播带货,见面不到两分钟,直播间人数已经过万。开播30分钟后,带货成绩登上“大家电榜”第1名。这次直播证实了本次“破冰”的实质,还是双方流量需求的精准契合。
说起孟羽童,这就不得不提到她们的高光起点,也就是职场综艺里的“双向选择” 。
2021年,22岁的孟羽童通过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进入董明珠视野。她以“策划董明珠舞蹈表演”的创意展现高情商,被董明珠评价“像年轻时的自己”,并高调宣称要将其培养为“第二个董明珠”。
这场合作初期充满理想主义。格力试图借孟羽童的年轻形象打破“传统制造业”标签,而孟羽童则借助格力平台完成素人到网红的原始积累。
一拍即合,俩人一开始就有了蜜月期。
彼时的两人几乎是如胶似漆,合体打造“明珠羽童精选”直播间,试图复制“董宇辉效应”。
毕竟,孟羽童的社交媒体粉丝数短期内突破百万,格力则通过其形象吸引Z世代消费者。双方目标看似一致:董明珠需要流量破圈,孟羽童需要职业跃升。
然而谁都想不到,看似完美的工作搭档,矛盾也会悄悄爆发。
2023年,孟羽童突然官宣离职,成为关系转折点。表面原因是薪资低、工作强度大。
对于这场离职,谁对谁非,当时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董明珠的“奉献主义”强调忠诚、纪律与企业利益优先,认为员工应“以公司为家”,本身就是一种PUA。
也有人觉得,孟羽童是利己的“个人主义”,只追求个人IP变现,离职前已通过广告年入400万元,远超格力薪资。
后续甚至还有董明珠毫不留情的公开批评,其“接私单”“借平台当网红”,甚至称其行为如“行尸走肉”,还指责“不能容忍这样的人在格力”,将矛盾推向舆论高潮。总之一度闹得相当不愉快。
谁也想不到,关系一度崩塌的两人,两年后竟然又“甜蜜”地和好了,仿佛一切恩怨都未曾有过。
02 “和解”背后的利益共谋
和解背后,其实是两方的日子都不算太好过。
不得不说,格力也面临营收压力。2024年格力营收同比下降7.31%,空调业务占比超70%,多元化尝试收效甚微。
同时,孟羽童离职后,“明珠羽童精选”直播间流量暴跌,格力急需新流量入口。
董小姐自己也陷入IP困局,曾经“董明珠健康家”被群嘲,其“严苛老板”、“一言堂”的形象更加坐实了,对品牌亲和力显然是一种伤害,急需通过“温情叙事”重塑公众认知。
但另一边,孟羽童那边也并非高枕无忧。
当个自媒体网红,免不了会遇到流量变现瓶颈。尽管其个人年收入不菲,但也需拓展商业场景。
而且多个伙伴总是多条路。背靠格力这个大公司,总能带来一定的品牌背书价值。与格力和解可强化“感恩”人设,对冲此前“忘恩负义”的舆论争议。
更不用说,这次两方和解后肉眼可见的直播效益。
一方面是明显的数据潜力。孟羽童全网粉丝超500万,与董明珠合体直播预计首场观看量很可能破千万,再加上5月的直播恰逢电商大促前夕,可抢占市场先机。短期内,就可拉动格力小家电等高毛利产品销量。
另一方面,孟羽童也可以吃到一波迟到的情感营销红利。通过师徒破冰主题,以“职场关系修复”为噱头,想必也能再次激发公众情感共鸣。一旦成功,再给自己的职场人设来波新助攻,可谓是一鱼多吃。
03 权宜之计,还是昙花一现?
总之,还是那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但一直以来,董明珠的“强人掌权”风格,导致接班人断层,孟羽童、王自如等“钦点对象”相继离职,依然暴露出格力在人才激励和职业路径设计上的僵化。
不得不说,此次和解虽为权宜之计,但未解决根本问题。
比如,直播带货可作为触达年轻用户的入口,但企业核心竞争力,说到底还是产品创新。
格力需加快智能家居、健康家电等新品研发,避免“重营销、轻技术”的陷阱。
另外,直播的低价策略可能冲击格力传统经销商体系,格力经销商体系与线上低价策略一直存在矛盾,若直播主打低价促销,可能冲击线下渠道稳定性。
再加上小米、美的等对手在智能化、年轻化赛道的投入远超格力。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更是放出豪言,2025年空调销量将进入国内前三,计划到2030年冲上国内前二。
若格力仅依赖营销噱头而非技术突破,和解直播恐成“昙花一现” 。
话说回来,董明珠与孟羽童的“和解”,本质是传统制造业向流量的妥协,也是新生代职场人对企业价值的反向利用。
对于格力来说,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董明珠和孟羽童合作制造出轰动效应,毕竟董明珠不缺流量,而是更深层的改革动刀。
比如从员工角度,要想破除“过于依赖董明珠个人IP”的问题,就要接受“员工即IP”的现实,探索股权激励、分成合作等灵活模式,而非强制绑定。
以及价值观融合策略,比如董明珠可以尝试更多听取年轻员工意见,例如设立“创新孵化基金”,鼓励员工内部创业。
前车之鉴就是格力之前重磅推出的玫瑰空调,被很多年轻人吐槽为“又丑又贵”,很难打开年轻人的市场。还有最近董明珠 “绝不用海归派”之类的表达,甚至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常识。
总之,格力的根本危机如技术迭代缓慢、多元化乏力等,无法仅靠一场和解直播解决。
若董明珠无法在“流量狂欢”与“硬核创新”间找到平衡,这场和解终将沦为一场大众饭后笑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