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常德桃源的尹先生称,9月14日他带儿子去医院看病,看到一名推车老人摔倒,好心帮老人扶车却被冤枉成肇事者。老人家属说他是肇事逃逸,要追究法律责任,这让他觉得很委屈。

男子扶老人反被讹 委屈谁来抚平

相信看到这则新闻,很多读者都会意难平。明明是出于好心帮助他人,却遭遇了无端冤枉,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尹先生说,他找了十余天后,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找到能看到事发现场的监控,证明自己清白。如果没有这个监控,事情会迎来怎样的结局,让人心有戚戚。

近年来,类似事件很容易引发关注,原因在于,如果做好事都要冒着道德和法律上的风险,谁还愿意“路见不平一声吼”?心寒之下,会引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社会是不是越来越冷漠了”。

当老人扶不扶、孩子帮不帮成了内心的挣扎选择,不是因为人们“心硬”了,而是对背后的“风险”存在担忧:比如,举手之劳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后果?

就拿尹先生的遭遇来说,据报道,事后老人家属称,因证据不足,不再追究尹先生相关责任。记者从桃源交警大队获悉,经查事发时尹先生电动车和老人自行车无接触,老人家属已向尹先生道歉。

虽已道歉,但老人家属的做法仍让人心中不快,被冤枉的救人者因为对方反咬一口,“这十几天精神都很恍惚”。现在不被追究责任,不是出于对方的自觉,而是证据不足。这当中,尹先生努力找到的监控视频是否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被诬陷的救人者需要自证清白,便是本末倒置。

从目前新闻呈现看,对方只是道歉了事,有网友认为太不痛不痒了。要减少类似好心反被诬陷的情形,光靠批评和讲道理还不够,还应有扬善惩恶的威慑机制,让诬陷好心人的做法付出一定代价,也通过类似案例建立明确的执法标准。

其实,我们总是关注扶不扶、帮不帮的案例,是因为大家都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若自家老人、孩子、孕妇在外面遇到意外时,也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照和帮助。但是,那些善意背后的法律风险必须被清除,必须筑牢司法公正底线,不让好心人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否则,不但会影响乐于助人的社会风气,也可能会让其他人失去被救的机会。

应该说,在技术越来越进步的当下,监控摄像头和行车记录仪等已随处可见,真要处心积虑诬陷好心人,恐怕没那么简单。但我们依然朴素地希望,好心人不被无端冤枉,好心助人也不能成为“高危”行为,让救人者内心的安全感得到保障,才能涌现持续不断的互帮互助的人间佳话。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金宇

编辑 赵瑜

审核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男子扶老人反被讹 委屈谁来抚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