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7月13日),我们关注一个重大事件:欧美之间的贸易大战可能终于要打响了。

这一决定源于特朗普昨天(7月12日)亲自向欧盟和墨西哥领导人发出的一封信,信中宣布,从8月1日开始,美国将对欧盟和墨西哥分别征收高达30%的关税。

这一决定是在过去三天,即7月9日至7月12日这三天里,欧美在贸易关税问题上未能达成突破后的结果。

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出于对谈判破裂的愤怒,同时,这也反映了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欧美之间未能达成任何贸易协议,这是美国方面极为失望的表现。

当然,特朗普的一意孤行以及他那种老套陈旧,甚至是无效的方式,无疑也加剧了矛盾。

评论员:欧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个,欧盟下一步的反应会是什么呢?

我刚才提到,欧美之间可能爆发贸易大战,但要注意,其前提条件是欧盟必须对美采取反制措施,即欧盟需要“硬起来”。

现在欧盟是否能够“硬起来”呢?根据过去三个月的情况来看,显然欧盟是无法硬起来的。原因有很多,我将在稍后进行分析。

根据7月13日我们从布鲁塞尔得到的消息,欧盟的各国主要领导人或大使将在此地开会,讨论这一议题。

然而,我目前得到的消息显示,欧盟内部并不团结,不说一盘散沙,至少也是乱作一团,甚至至少是分成两派,一派是强硬的,一派是温和的

强硬派主张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并以牙还牙,让美国感到痛;而温和派则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反制,认为这将损害自身利益。

在欧盟中,强硬派与温和派或者说软弱派的代表,分别由欧盟内两个最强国的领导人担任。强硬派的代表是法国,而温和软弱派的代表则是德国

值得注意的是,与强硬派法国站在一起的,还有丹麦和西班牙两国,它们目前都是欧盟理事会的主要决策国。而德国,无论是在我三十多年前赴德学习和工作期间,还是至今,都是欧盟内部实力最强的国家。

特别是,最近德国更换了新政府,在其担心得罪美国的情况下,再加上欧美之间、德美之间的复杂经济联系。这里还涉及到第三个因素,即冯德莱恩。她目前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且作为德国人,她长期以来一直亲美。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冯德莱恩在与美国的博弈和交涉中,坦率地说,她扮演了一个非常软弱和妥协的角色,以至于让美国认为有机可乘,同时这也让美国对欧盟迟迟未能与他们达成协议感到非常失望。

因此,如果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达不成协议,那么在最后期限,也就是9日到12日大限过后,是否有可能在今天(7月13日)达成协议?

我之前提到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表现很不稳定,这次他想强硬起来可能会很难,因为德国以及冯德莱恩从两个角度都对他的行动造成了阻碍,绑住了他的手脚。

如果欧洲方面没有强硬的表示,就称不上为贸易大战。那么,是美国单方面从8月1日开始,对欧盟实施高达30%的关税。

冯德莱恩清楚这种单方面的打击会带来何种后果,她警告说,欧美之间的众多供应链将会被切断。这无疑将给欧洲企业带来沉重打击,而他们无力承受。

目前观察到,在欧盟内部,无论是温和派还是强硬派,无论是反美势力还是亲美势力,都将受到美国这种单方面的打击。

评论员:欧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就说,意大利是美国的好朋友,她认为右翼政府之间应该惺惺相惜,美国你怎么连我意大利也一起制裁?

然而,梅洛尼最终强调说,大家需要找到一个温和且理性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

因此,7月13日这一天,我们要高度关注的是欧盟各国大使以及一些国家领导人飞抵布鲁塞尔的具体情况。

之前我曾和大家提到过,欧盟几个主要国家的贸易代表曾频繁进出华盛顿。同时,包括印尼、印度等国家地区贸易代表也频繁进出华盛顿,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因此,欧美之间的未来走向,既可视为一场好戏,观察其中的热闹,也可视为一门学问,探究其中的门道。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其中的门道。

事实上,过去90天时间里,欧盟对美国之所以硬不起来,主要是战略定位上的缺失。

从战后这么多年的历史来看,欧盟始终缺乏独立定位,导致其在必要时无法坚决行动,该硬不硬,该软不软。

而反观中国,迄今为止,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许多国家观察到中国目前相对处于一个较为舒适的位置。

自1月20日特朗普上任以来,中方对他既不卑不亢,同时该反击时也进行了反击。

4月2日,特朗普宣布所谓的“解放日”,随后在4月3日和4月4日,美国不断对中国施加高压,提高关税。

而我们让子弹飞了两次,晾了美国两次,直到5月9日,在日内瓦一起发表了联合声明。

随后,我们迅速利用稀土作为武器,成功将特朗普原本单方面对华的贸易战,转变为一场双方的冲突,尤其是中国利用稀土对美国一剑封喉。

美国在遭受这一打击后,才真正感到其生存受到了威胁。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中国外长在7月11日于吉隆坡的会面中,表现得相当老实,没有对中国发表任何不敬的言论。

评论员:欧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这看起来完全不像鲁比奥,甚至在中国外长发表谈话之后,鲁比奥还称赞中国外长的谈话具有建设性,这显示出在遭受一剑封喉之后美国的焦虑。

这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具备战略远见,所以能够采取这样的战略行动。

那么,欧盟能把美国一剑封喉吗?冯德莱恩和默茨所代表的德国力量能把美国一剑封喉吗?法国和英国两个都是核大国,是核武器的拥有国,英法能把美国一见封喉吗?这是值得思考的。

当然,中国的未来之路,中美关系不太可能变得美好。中美之间结构性、战略性的长期问题,必然愈发凸显。

然而,在每个结构性下行的过程中,策略性和技术性的回暖总是存在的。

我们不能生活在未来两三千年的历史维度中,而应生活在未来两三个月乃至两三年的层面里。

二三十年对我们来说,维度也太大了,关乎战略;两三千年则关乎哲学;而两三个月或两三年的视角,更侧重于策略和谋略,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

正如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之后所言,每个哲学家都应从政,每个政治家都应兼具思想家与哲学家的素质,这关乎他们的秉性和情怀。我认为,他的观点非常有道理。

之前我曾对大家提到过,欧美谈妥了是一种结局,谈不妥则是另一种结局。显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谈妥已不可能。

那么,中欧关系将何去何从?值得注意的是,十天后在北京将举行中欧领导人的峰会。

上次我给大家讲,中欧关系目前正处于困难之中。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问题主要在于欧方,欧方的格局较为局限,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价值观,还是具体到经济领域,他们总是强调对欧洲市场的冲击。

所以,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中欧之间产生了许多分歧。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和欧洲都是拥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地区,文明之间总能找到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途径。对中国而言,如何将欧洲纳入其战略考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要赢得欧洲的支持,中国需要做出许多改变,因为美国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的一个结构性战略对手。

因此,争取欧洲支持不仅是一个策略选择,也是中国在对外和对内的战略支持中需要考虑的关键。


#特朗普回忆宾州遇刺事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