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9月23日,山东卫视黄金档荧屏被泛黄纸页与斑驳影像点亮——36集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热播,106件珍贵纸质文件、522张历史图片、65版历史报纸版面、15分钟历史影像首次集中亮相。这不仅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献礼,更是一次以全媒传播重塑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一段尘封八十载的烽火岁月,以档案为舟楫,载着血与火淬炼的民族精魂,驶入当代人的精神江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纪录片以“特写式呈现”赋予历史全新质感:一本战地日记的潦草字迹,无声诉说烽火中的家国情怀;一张受降仪式的全景照片,永恒定格洗雪国耻的永恒瞬间;一段山东纵队整编命令的影像,清晰标记人民武装的战略转型。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显微开掘,使抽象精神具象为可感可触的温度与重量。当滕县保卫战“若友军再无消息,则孤城危矣”的绝笔电报在荧屏展开,观众的心弦瞬间与八十年前的壮烈同频共振。档案叙事在此突破时空壁垒,实现了从“存史”到“传神”的飞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纪录片以确凿史实昭示:中国共产党是山东抗战的领导核心与力量源泉。从徂徕山起义“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响彻云霄,到八路军山东纵队整编完成战略集结;从《论持久战》指引方向,到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自救巩固红色政权,党的旗帜始终高扬在抗战最前沿。省委书记黎玉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知识分子朱毓淦变卖田产供给军粮,党员倪冠英四兄弟辞别父母共赴国难。正是依靠唤醒民众、组织群众的卓越能力,党在齐鲁大地凝聚起毁家纾难的磅礴伟力。

山河不屈民心为盾,血火丰碑铸于微末。胶济铁路工人用扳手拧松铁轨螺丝,瘫痪日军运输动脉;黄家峪村民以血肉之躯阻滞扫荡,244位乡亲惨遭屠戮却赢得战略缓冲;普通农妇日摊十四顿煎饼,以灶火温暖起义将士——纪录片以细腻笔触勾勒人民战争的壮阔图景。微末个体汇成历史洪流,诠释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当镜头掠过淄博惨案纪念馆33块展板,抚摸弹孔密布的农具,历史的警钟振聋发聩:民心所向是胜利之本,觉醒民众是永恒长城。

战略枢纽牵动全局,精神火炬穿透时空。山东战场牵动全国抗战棋局,至1945年,山东军民作战2.6万余次,歼俘日伪军53万余人,根据地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正规军27万、民兵200万,成为敌后抗战重要战略支点。纪录片深刻展现了这一独特地位:台儿庄大捷前夜,滕县守军以万人伤亡阻滞强敌四天半,为战役部署赢得关键窗口;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25个团实现统一指挥,使游击战升级为战略反攻的锋刃。齐鲁大地上的浴血坚持,为“战略相持转向战略反攻”提供了生动注脚。

档案无言,却如明镜映照来路;丰碑不语,自有回响激荡千秋。《档案里的山东抗战》的播出,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精神的深刻洗礼。历史档案的每一次开启,都是对初心的叩问;精神火炬的每一次传递,皆为向复兴的致意。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这部纪录片以齐鲁大地的烽火记忆,诠释着一个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精神密码,更昭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亿万人民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定足音。(文/蔺炳正)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