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热依扎主演的《灼灼韶华》正在央视八套热播中。这部剧开播时凭借央视黄金档的强大背书和“拽妃”热依扎的加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争议声不断涌现,观众反响平平,远不及8年前同样由编剧苏晓苑操刀的《那年花开月正圆》精彩好看。

那么,同一个编剧写的古装大女主传奇剧本,同样聚焦于乱世中女性的逆袭成长,同样有实力派女演员担当主演,甚至《灼灼韶华》在平台资源上更占优势(《灼灼韶华》是央视播,《那年花开月正圆》当年是两家卫视播),可为何它却无法复制《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功呢?
凡是看过《那年花开月正圆》,又在追《灼灼韶华》的观众,很容易品出两部剧之间的差距来。

1、根基对比:厚重历史与悬浮背景
《那年花开月正圆》之所以根基扎实,在于它有着真实而厚重的历史作为支撑。
剧中女主角周莹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是清末陕西泾阳声名赫赫的女商人,掌管着吴家商业帝国。
导演丁黑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秦商历史以及清末的社会变革,如洋务运动、机器工业对传统商业的冲击等,并将这些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周莹的个人命运之中。
周莹所面临的每一次挣扎与崛起,都不是编剧凭空想象出来的。

丈夫吴聘早逝、吴家被陷害破产、家族内部倾轧、官府的欺压以及同行的激烈竞争,这些困境都是那个动荡年代里,一个失去依靠的女性想要在商界站稳脚跟必然会遭遇的真实阻碍。
她推行银股制激励伙计,是因为察觉到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力排众议引进机器织布局,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机遇;坚持诚信经营,火烧假货,既是她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秦商精神的传承。
她的成功,是个人智慧与时代脉搏紧密共振的结果,因而极具说服力。

反观《灼灼韶华》中的褚韶华,她的故事更像是一部为追求女性 “爽感” 而生的个人英雄神奇冒险记。
编剧为她设定的中药商贾之女出身,原本很具有挖掘潜力,但很快这一背景就沦为了悬浮的设定,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褚韶华所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宅斗方面,如恶婆婆的刁难、渣小叔子的强暴、丧女之痛,以及与各路男性复杂的情感纠葛。

而那些让她实现逆风翻盘的情节,比如仅用 50 块大洋的启动资金,凭借所谓的 “玉容粉” 和 “夜间经营” 的点子,就迅速赚取 6000 块大洋;又或者在上海滩仅仅通过一次赌场的 “神助攻”,就获得超级大佬卢公子的庇护等,更像是编剧强行给她开启的 “金手指”,缺乏详细且令人信服的商业逻辑,也没有与所处时代建立紧密的联系。
她的“奋斗”,更像是为了克服编剧刻意设置的障碍,而不是与真实的时代背景相互交融,缺乏应有的厚重感。

2、人设对比:合理成长与开挂满级
人物的成长弧线是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其成长过程是否有合理的铺垫、清晰的逻辑以及丰富的细节。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周莹出场时是一个跟着养父闯荡江湖的野丫头。她身上带着市井气,狡黠聪慧,不守规矩,会骗钱、翻墙、打架,有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不吝劲儿。

嫁入吴家后,她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懵懂无知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丈夫吴聘的温润如玉和深情呵护,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世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让她开始学习经商知识,逐渐了解并遵守大家族的规矩。
吴聘的早逝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同时也是她被迫快速成长的残酷催化剂。
从少奶奶到女掌门的身份转变,每一步都充满了血泪教训:被陷害沉塘、遭遇绑架、遭受商业伙伴的背叛等。
孙俪将周莹从天真烂漫到历经沧桑,从依赖他人到独当一面的复杂蜕变过程演绎得丝丝入扣,她骨子里的野性生命力与逐渐沉淀下来的责任感、智慧完美融合。

她的强大,是在环境和命运的逼迫下,通过不断学习、摸爬滚打积累而来的,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她能力的来源,包括江湖历练赋予的生存智慧、吴聘的启蒙教导以及后期自身的学习实践,也能感受到她心态的逐步变化。
再看《灼灼韶华》中的褚韶华,编剧似乎急于将她打造成一个讨女性观众欢心的 “大女主”,却忽视了人物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她一出场,就被赋予了 “高智商”“手段强硬”“洞察人心” 等标签。

刚嫁入夫家不久,面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商业困境,她马上就能拿出 “玉容粉” 这样的爆款产品创意,对经营管理侃侃而谈,具备满格的商战技能。
丈夫陈大顺早逝后,她被二顺赶出药铺、白手起家的一系列操作,虽然剧情试图展现其中的艰难,但观众实际感受到的往往是她灵光一闪,问题便轻松解决。
她的强大,更像是编剧直接赋予的设定,而不是在历经重重磨难、不断学习成长后的必然结果。

由于缺乏必要的铺垫和挫折感,这种强大显得缺乏现实逻辑,十分悬浮,缺乏说服力,被网友吐槽为 “技能点满天飞”,甚至有人吐槽说这就是一部“大女主神剧”。
3、演技差距:层次丰富与用力过猛
演员是赋予角色灵魂的关键。两部剧女主演技与表现的对比,也是导致口碑分化的重要因素。
孙俪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表演扎实灵动,极具层次感。
前期,她将江湖少女的灵动、狡黠、泼辣甚至粗俗演绎得活灵活现。叉腰抖腿、说着一口方言俚语、翻白眼、嗑瓜子,那股混不吝的劲头扑面而来,完全没有偶像包袱。

中期,吴聘之死的那场戏,她从不敢相信的恍惚,到确认后的无声崩溃,再到咬着手臂压抑地撕心裂肺痛哭,绝望的情绪仿佛要溢出屏幕;被陷害沉塘后获救,在雨中失魂落魄地独自行走,那种遭受巨大打击后近乎麻木的悲凉,无需台词,仅通过她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就深深打动了观众。
后期,她不再是那个活泼跳脱的少女,眼底多了历经沧桑的痕迹,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不怒自威的掌舵人气场,但她身上江湖儿女的义气和骨子里的倔强依然存在。

孙俪的表演细腻且富有爆发力,尤其擅长运用眼神、微表情和小动作传达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被誉为 “哭戏教科书”。
热依扎在《灼灼韶华》中的表现则争议较大,且与角色存在适配问题。
不可否认,她在剧中贡献了一些高光时刻,比如痛失爱女后那场无声恸哭的戏,情感极具穿透力,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实力派演员的功底。在后期的商战戏份中,她凭借锐利的眼神和强大的气场,也撑起了女强人的形象。

然而,她的表演问题也较为突出。
其一,全程表演状态过于紧绷用力,无论是少女时期的 “灵动”,还是遭遇困境时的坚韧抗争,她的处理方式常常给人一种过于 “硬” 和 “绷” 的感觉。
其二,“扮嫩” 的违和感强烈。
出演《那年花开月正圆》时,孙俪34岁,正是她颜值的巅峰期,而出演《灼灼韶华》的热依扎则已经38岁,加上热依扎西域美人的成熟相貌特点,热依扎在《灼灼韶华》中前期饰演少女角色,扮嫩感太明显太违和,后期上海的戏份,年龄妆容与角色匹配度虽然高多了,但依然存在热依扎抬头纹太过明显、年龄感太重的问题。


4、男主:3位情感搭档的实力表现差距明显
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与周莹搭档的三位男主陈晓、何润东、任重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陈晓饰演的沈星移,起初是个备受宠爱的纨绔子弟,外表张扬,好出风头,但内心善良单纯。在与周莹相识相知的过程中,他逐渐为爱蜕变,成长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心系国家的热血青年,最终为了刺杀太后、推翻清政府而英勇献身。

他与周莹之间的感情纠葛复杂而动人,从最初的欢喜冤家,到后来的深情相爱,两人的对手戏充满了张力,陈晓将沈星移的情感变化演绎得细腻入微,让观众为这对恋人的命运揪心不已。

何润东饰演的吴聘,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他颇有经商头脑,对周莹深情款款,在周莹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他的早逝成为周莹命运的转折点,何润东将吴聘的温润如玉和深情演绎得十分到位,让观众对这个角色念念不忘。

任重饰演的赵白石,表面上是个刻板的官员,实际上内心善良且正直。他在周莹的商业之路上给予了诸多帮助,与周莹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任重把赵白石的复杂性格诠释得淋漓尽致,为剧情增添了不少看点。

反观《灼灼韶华》中与褚韶华搭档的三位男主唐曾、茅子俊和杨祐宁,他们的表现则相对逊色很多。
唐曾饰演的角色在剧中的存在感较弱,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与褚韶华之间的感情互动也缺乏足够的火花,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茅子俊所塑造的角色同样没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剧情推进过程中,他与女主的情感发展显得非常平淡,没有充分发挥出推动剧情和丰富角色情感的作用。

作为男一号的杨祐宁,其表现更是一言难尽。
明明一把年纪了,一出场一说话就摇头晃脑,拿腔捏调,浑身没有一根骨头是沉稳的,其油嘴滑舌、故作潇洒的模样,令人看了十分反感。

而且他跟女主看起来也完全没有CP感,弹幕上都在呼喊着“夏元与褚韶华更配”。
5、口碑:豆瓣评分直观反映了观众看法
《那年花开月正圆》播出后收获了极高的评价,豆瓣评分稳定在 7.2 分。
而《灼灼韶华》在播出过程中却争议不断,观众对其剧情的合理性、女主形象的塑造以及演员的表现等方面都提出了诸多质疑,口碑远不及《那年花开月正圆》,目前的豆瓣评分只有5.8分,还不到及格分。

《灼灼韶华》与《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差距,绝不仅仅体现在口碑评分的差距上,更反映出两部剧在对时代的理解、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艺术创作诚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在如今的影视剧市场上,大女主题材泛滥,“传奇大女主”俨然成了收视的法宝,但收视率高不代表口碑好,更不代表作品优秀,如何真正打造出具有深度、厚度和感染力的作品,应是影视创作者们需要深入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