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9 月,一条微博点燃了餐饮行业沉寂已久的话题。
罗永浩在微博上公开表示:“西贝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挑起行业争议,但这一次,影响有些大。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迅速强势回应,扬言要起诉罗永浩,并上线“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开放后厨参观”。
双方言辞犀利,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讨论。
没过多久西贝悄然撤下了相关菜单,暂停了开放后厨活动。
而罗永浩在此期间宣布“收兵”,称要“忙正事”,并表示自己“已经说完了该说的”,期待相关法规的出台。
这场风波,并未以“和解”收场,但的确将“预制菜”的争议推上了风口浪尖。
预制菜之争:争的到底是什么?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针对“预制菜”的发声,但更深层的是大众对餐饮工业化、食品安全、消费透明度等问题的集中反应。
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预制菜天然带有“不新鲜”“不健康”“降低用餐体验”的刻板印象。尤其当“西贝”这类中高端连锁品牌被卷入时,许多消费者感到被“欺骗”——原以为是现炒,结果可能只是加热包。
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 78.1% 的消费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说明这是都市中产对“效率生活”的主动选择。
“不新鲜”“不健康”?是误解还是现实?
很多人对预制菜的排斥,源自对“新鲜”的执念。但现代食品技术,早已在保鲜与口感之间找到平衡。
比如冷冻干燥技术,最早由法国科学家亨利・蒂瓦尔 (Henri Tival )于1927年发明,经过近百年发展,如今可在不破坏食物组织结构的前提下保留风味。
这意味着,“预制”不等于“不新鲜”。
至于“健康”问题,大多聚焦在添加剂和调味料上。但高盐高油的问题,并非预制菜独有,许多传统菜品本就偏重口味。
比如我点过一款牛肉萝卜汤预制菜,几乎没放盐,而是另配一包盐由我自己添加,反而更可控。
至于“安全与透明”,确实是消费者关心的重点。但事实上,许多预制菜品牌具备完善的溯源系统与监管机制,相比一些后厨脏乱差的小餐馆,反而更具可控性。
为什么消费者还是反感?
预制菜的问题,并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心理落差。
比如有网友说:“我花 100 元去餐厅吃现炒,不愿花 50 元吃加热包。”这种情绪背后,包含着对“仪式感”“被服务感”的追求。而当这种期待被打破,哪怕口味不差,也难以获得认同感。
现实是,中国85%以上的预制菜通过餐馆售出。也就是说,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早就在“无感知”中吃了多年预制菜。
尤其在节奏紧张的一二线城市,预制菜为“时间贫困”人群提供了次新鲜、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在外卖平台中,预制菜更是“隐形主角”。数据显示,70% 的外卖商家使用预制料理包,并有望在未来突破 90%。这背后,是运营成本、出餐效率、口味一致性的多重考量。
西贝为何选择“收兵”?
西贝的高调回应,并未换来预期效果。在“罗永浩菜单”上线、“后厨开放”后,部分门店客流不增反降,尤其在一线城市表现明显。
从品牌运营视角看,“亮底牌”式的透明,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强调“手工现炒”“匠人精神”的西贝来说,过度暴露预制菜流程,反而打破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幻想。
面对实质性损失,西贝选择悄然“收兵”——下架争议菜单、暂停后厨参观。并不是因为“和解”,而是出于理性评估外界争议和经营压力后进行的调整。
这场看似罗永浩与西贝的对峙,其实映射了整个社会对餐饮现代化的集体焦虑。
预制菜,不该被污名化,也不能无视消费者的知情权。
未来,预制菜或许会继续存在甚至扩张,但前提是建立在透明、共识与信任之上。
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吃预制菜”,而是“能不能清楚知道你在吃什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