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的纪律约束,从不限于工作时间。近日,中央纪委针对公职人员“八小时外”的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要求,划定6类禁止行为,强调无论公私场合,都必须严守纪律底线。这一部署既是对权力监督的延伸,也为公职人员的日常行为立下了清晰标尺。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下班后要谨言慎行,这6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一、参与赌博:无论公私场合,触碰即违纪

赌博不仅是违法行为,更易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中央纪委明确,公职人员无论以何种形式参与赌博——包括“打麻将”“扑克”等变相现金游戏,均属违纪。2023年,某基层民警因沉迷网络赌博输掉近300万元,最终被开除公职并移交司法机关。这类行为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更会严重损害公职人员的公信力,一经发现必从严处理。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下班后要谨言慎行,这6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二、不当社交与宴请:12类饭局碰不得

下班后的私人宴请,并非都能“安心赴约”。中央纪委明确,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饭局、企业以“联谊”为名的变相吃喝、依托同乡战友关系的敛财性宴席等12类场景,均在禁止之列。某县级干部曾因多次接受开发商安排的“私人会所宴请”,被纪委通报并降级,教训深刻。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自掏腰包,若出入私人会所或高消费场所,也可能因“影响公职人员形象”触犯纪律。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下班后要谨言慎行,这6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三、网络言行:社交媒体不是“法外之地”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职人员的网络发言需格外谨慎。中央纪委要求,不得发表涉及敏感话题的情绪化言论、泄露工作机密,更不能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2025年,某机关干部因在朋友圈转发不实“内部文件”,被给予警告处分。专家提示,公职人员网络发言应遵循“事实为据、来源清晰”原则,若不慎失言,需及时向组织说明情况。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下班后要谨言慎行,这6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四、营利活动:当官与发财必须“划清界限”

“公职人员不得经商”是纪律红线。中央纪委明确禁止三类行为:通过亲友名义操控企业经营、利用职务影响入股分红、充当政商“中间人”牟利。2024年,某国企高管因隐藏“影子股东”身份获利2000余万元,最终被依法严惩。即便离职或退休,也需遵守“三年择业限制”,不得在原管辖领域从事营利活动,杜绝“期权腐败”。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下班后要谨言慎行,这6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五、非法集会:政治纪律不容触碰

公职人员参与非法集会、示威或组织相关活动,属于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2025年,某基层公务员因在网络上组织违规“维权群”,被认定为“违反政治纪律”并开除党籍。这类行为不仅触犯法律,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权威,一经查实必严肃追责。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下班后要谨言慎行,这6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六、生活作风:“小事”里藏着纪律底线

生活作风并非“私人小事”。中央纪委将“生活奢靡”“违背公序良俗”“对家人失管失教”纳入监督范围。某市级领导因长期出入高档会所、接受不当服务,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案例警示:看似“隐性”的作风问题,往往是权力寻租的开端,需通过常态化监督防微杜渐。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下班后要谨言慎行,这6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监督无死角:“八小时外”也有“紧箍咒”

针对部分公职人员“下班就放松”的侥幸心理,相关部门建立了“全天候监督”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记录、社交动态,及时预警异常行为;鼓励群众通过正规渠道举报违规线索。更重要的是,“八小时外”表现已纳入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确保纪律约束贯穿始终。

“纪律是约束,更是保护。”中国纪检监察学院专家表示,公职人员只有将纪律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才能始终保持公信力。这一规范既是对公职人员的严格要求,更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

#党风廉政建设 #公职人员纪律 #八小时外监督 #中纪委要求 #从严治党

(本文数据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产党员网及公开案例通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