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知名上海西点店“凯司令”招聘退休人员 记者 / 王静仪摄
每年新增2000万退休老人。面对老龄化趋势,如何构建积极的、有尊严的、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议题。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多样化工作岗位,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规定正在推进
文|《财经》记者王静仪
编辑|王延春
多家企业正公开招聘退休人员。
《财经》在中国老年人才网看到,北京环球影城发布零售服务人员和预备厨师/助理的两则招聘信息。
以北京环球影城零售服务人员为例,招聘要求为正式退休人员(已取得退休证),拥有初中以上学历,每个班次4小时-8小时,薪资待遇为30元/小时,能够接受长时间站立工作,负责零售店的商品介绍、销售盘点等工作。
餐饮门店也在广泛招聘兼职和全职的退休人员。
在上海地铁站内,《财经》看到一处,知名连锁面包店“凯司令”挂出招聘启事,招收银员和营业员,要求居住在附近的退休人员,53岁以内的女性,工作一天休息一天,月薪约6000元。“凯司令”是一家中华老字号的上海西点品牌,以生产西饼、蛋糕而闻名。
《财经》致电相关招聘人员得知,上班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做一休一,上班时间很早,要求家里必须住得近,“招退休人员是因为不需要交社保,不过目前招满了,不缺人。”
在招聘网站上,麦当劳北京以及上海的多家门店都放出了针对退休人员的招工需求,要求为:长期兼职,弹性工作制,时薪为15元-25元。
图片来源:某 招聘网站
对此,麦当劳于8月12日回应媒体称,麦当劳中国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及政府指导执行用工政策,为全职员工依法缴纳社保。同时采用灵活多元的用工方式,退休返聘人员等劳务关系员工也是其中一部分,为其提供符合法规政策的报酬,并提供商业保险等。
招聘引发关注的背景是,自9月1日起实行的社保新规——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解释,企业将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强制缴纳规定,任何规避社保缴纳的私下协议都将无效。
对于企业来讲,招聘无需社保的退休人员,似乎成了合法降低用工成本的变通之举。但《财经》调研发现,这并不是企业应对社保新规的新举措,而是一年新增2000万退休人员,社会快速老龄化的中长期选择。
以麦当劳为例,从2022年就开始为门店招聘退休人员;西饼店“凯司令”也表示,招退休人员已有“好多年了”,并不是新鲜事。
当前中国约有1.47亿退休人员。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47亿人,同比增加543万人,同比增速为3.8%。
更关键的是,一年将要新增2000万退休人员。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超过退休年龄的再就业人口占比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31年的十年间,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每年有2000万人退休。
有体力活也有白领,招聘岗位多
事实上,早在2022年“麦当劳招聘退休人员”的话题就上过热搜。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当时麦当劳就曾做出解释,有5%的员工是退休人员。对于多元化的员工构成,当时媒体多给予麦当劳高度评价,称之为“是善意也是责任”。
以环球影城、麦当劳等门店招聘的岗位为代表,多没有学历、经验和技能要求,但需要长期站立、接受排班,属于体力活,是退休人员再就业的主流选择。
根据老龄科研中心数据,60岁以上劳动者的就业分布中,家政服务、保安、社区服务位列前三,分别吸纳了34%、28%和15%的老年从业者。
尤其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老人来说,再就业是为了增加收入、保障养老,考虑的是老年后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现年59岁的王阿姨在上海从事钟点工多年,每小时收入约40元。她告诉《财经》,家里是农民,收入不高,只有基础医保;从河北老家外出打工,希望存下养老钱。儿子也和她一起在上海打工,儿子的工作有五险一金,有些保障。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也显示,那些学历、技能不高的老年求职者,有41%的人会选择保洁一类的服务行业,21%的人会选择后勤、城市环卫等行业。
与此同时,在知识密集型的岗位上,比如教师、医生、药剂师等,退休人员能凭其经验、技能,被单位返聘,或被其他单位高薪聘请。
《财经》留意到,中国老年人才网放出了不少相关岗位,往往要求相关技能和从业经验,对年龄不设限。中国老年人才网由中国老龄协会主管,开设了“求职招聘”专区,有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众多岗位。
比如北京一法律咨询有限公司正招聘“普法宣传大使”,主要负责策划、组织老年人普法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等,要求年龄在50岁-70岁,熟悉老年人常见法律问题,月薪为1000元-2000元。
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则正在招聘“健康养老规划师”,月薪在6000元-20000元,负责市场开拓,以及为个人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保险财富规划服务、并根据授权范围代理销售保险产品。
一家养老服务公司正在招聘中医医师,要求持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精熟中医针灸、艾灸、拔罐、温灸、耳穴、三伏贴等中医保健治疗技术的操作运用,薪酬是8000元-12000元。
在诸多业内专家看来,在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会资源。老年人拥有丰富的职业经验、社会阅历、资源力量以及成熟的技能,是高质量劳动力的潜在储备。
与此同时,以餐饮零售为代表的服务业,提供了大量长期兼职的体力工作岗位,以灵活的工作时间,为退休人员就业提供了新的选择。
退休再就业:一为赚钱,二为个人价值
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3年调查,中国60岁-69岁低龄老年人中有45%有就业意愿。
2023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也曾选取10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79.1%的受访者有“再就业的意愿”。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60岁-65岁的低龄老人中有意再就业的比例为62.1%,55岁-59岁即将退休的“准老年人”中有意愿退休后再就业的比例为72.7%,数据均显示出“具有较强的再就业意愿”。
家住河南省洛阳市的王女士就是一位退休返聘人员。她于2020年8月办理了退休证,此后五年一直在持续工作,在一家口腔诊所担任导医前台,负责接诊、录入病号信息、统计当天收支等日常行政工作。
她告诉《财经》,退休后还在工作,一方面是增加养老金收入,一方面是让生活有规律,和社会不脱节,和年轻人在一起也能接触新事物。
“我现在55岁,还没有明显感觉到记忆障碍等问题,和没退休之前差不多。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可以继续工作下去。心情好,也能拿钱。”王女士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
像王女士这样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退休返聘人员并不是少数。河南省洛阳市的陈女士退休前是一名三甲公立医院的护士,2023年退休后经人介绍,来到一家民营医院工作。由于此前经验丰富,她在新岗位上颇受尊重,收入也挺高,她觉得很不错。
“退休了还工作,我身边不少人都这样,主要是增加收入,为下一代继续努力,孩子在大城市,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一位退休再就业人员陈女士告诉《财经》。
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增加经济收入,是退休人员再就业的主因。
2023年下半年,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选取10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研,老年人再就业为“增加收入、补贴家用”的占75.2%,“保持精神和身体上的活力”的占42.9%,“填补时间空白、充实生活”的占42.9%,“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的占14.3%。
对于城市退休的老年人来说,虽然本人有退休金,也没有家庭压力,但自己很看重当前企业给自己发的几千元工资,这对提升退休生活的质量有很大帮助。
有研究显示,养老金虽为晚年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现实下,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依然面临挑战。数据显示,约40%的退休老人认为养老金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一年新增2000万退休人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31年的十年间,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每年有2000万人退休。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超过退休年龄的再就业人口占比不断提高。
民政局发布《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
图片来源:《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据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多位专家认为,每年新增2000万退休老人,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老龄化,如何构建积极的、有尊严的、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是当前易被忽视又刻不容缓的议题。
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国家之一,并且在老年人再就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日本70岁-74岁的老人里,三人中就有一人还在工作。2023年日本发布的2022年就业结构基本调查显示,65岁以上男女的从业率(正在工作的人的比例)为25.3%,比2017年的调查数据提高0.9个百分点;70岁-74岁群体的从业率也比上次调查提高4.3个百分点,达到33.3%,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2021年,日本更新了《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下称《稳定法》),将就业保护年龄提升至70岁。《稳定法》更新后,内容包括确保老年人就业有保障、帮助他们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在不同行业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为了帮助雇主落实这些举措,日本政府还提供咨询和建议,并为制定或改进年长员工管理制度(如允许缩短工作时间)提供补贴。
日本的“银发人力资源中心”于1974年推出,也是为了给全国各地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这些人可以在养老院、托儿所、超市或公园等公共场所从事临时和短期工作。2021年,这些中心为68.7万名平均年龄74岁的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据了解,中国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也引起了政策层面的重视。2021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202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意见》,提出促进包容共享发展,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多样化工作岗位,清理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政策规定。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2024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寿命延长是发展的成果之一,通过采取综合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就能把这种人口结构转变为构建更健康、更繁荣、更具韧性的社会的机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