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王志高

  在横店影视基地的晴雨交替中,《捧纱裙》的拍摄现场兵荒马乱:群演抢通告如抢红包、导演为光线怒吼、制片人兼顾盒饭与天气——这“微缩版”影视图景,恰是微短剧行业的缩影:流量狂欢背后,藏着工业化与艺术表达的撕裂、资本狂热与创作初心的角力。

  短剧的崛起,本质是“注意力经济”的狂欢。1分钟一集的节奏、竖屏视觉压迫、情绪化剧情轰炸,完美适配碎片化需求。但剧组用鼓风机替代古装道具、群演沦为“临时工流水线”、导演亲自补位执行漏洞时,这场狂欢已显工业化冰冷底色。如同快餐店用预制菜压缩成本,微短剧“短平快”模式正将创作异化为流水线:演技简化为“瞪眼噘嘴”,剧本消解为“霸总打脸”套路,连开机仪式都成标准流程,仿佛仪式感能自动兑换票房。

  行业意识到“内卷价格不如内卷专业”,AI技术被奉为救星:剧本生成、虚拟拍摄、特效渲染、舆情监测皆有其影,效率确有提升。但《中国神话》用AI重构传说、《三星堆》让文物虚拟“复活”时,人们追问:算法精准预测泪点,创作是否沦为数据奴隶?AI生成的“完美剧情”可能扼杀艺术意外性与人性温度。更危险的是,技术红利或加剧马太效应——头部公司借AI降本增效,中小团队却在算法围剿中沦为“炮灰”。

  微短剧的出路不在与长剧争“短平快”赛道,而需在垂直领域深扎根系。《请回答1937》证明主旋律可在竖屏时代共情;《逃出大英博物馆》昭示文物拟人化能唤醒文化认同。这些案例揭示:流量引爆热度,价值观穿透时光。创作者需练“节水生存”本领:用1分钟讲透时代痛点(如《大妈的世界》解构中老年孤独),用5分钟构建人性实验(如《灵魂摆渡·十年》探索生死边界),而非沉迷“三秒强吻、五秒打脸”的感官刺激。

  行业良性发展需重塑利益分配机制。群演日薪不及住宿费、编剧沦为“AI训练师”,底层困境终将反噬行业。可借鉴“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模式,将内容与文旅、非遗、科普绑定——让《恋恋小食光》成为美食地图,让《回到崇礼》化作冰雪经济引擎。平台需从“流量分配器”变为“价值放大器”:抖音“辰星计划”、快手“星芒计划”已证明,扶持优质内容与商业变现非零和博弈。当观众厌倦“电子榨菜”,终将渴望能咀嚼回味的“精神主食”。

  雨终会停歇,但微短剧行业阵痛远未结束。资本退潮、监管收紧、观众觉醒后,靠“流量快餐”生存的玩家终将现形。唯有在剧本埋哲思火种、镜头前磨人性微光、产业链中建共赢生态的“种树者”,才能在数字荒漠培育文化绿洲。快餐可果腹,佳肴方滋养灵魂——微短剧的“真功夫”,正在于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