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坤舆商业观察,作者 | 高见
即时零售的战场,正在被重新点燃。补贴、履约、全品类扩张,三大巨头在流量见顶的当下,试图用30分钟送达重新绑定用户心智。
但这场快速扩张的背后,资金消耗、供应链承压和新玩家的入局,正让胜负变得复杂。美团、阿里、京东,三家不同的打法,或许决定了这场持久战谁能撑到最后。
01 补贴加码,即时零售的战火重燃
7月5日,美团的服务器一度陷入短暂限流。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满16减16”“0元购奶茶”的截图,这场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即时零售补贴大战,迅速将战场气氛推至白热化。当晚,美团即时零售单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占据超过1亿单,刷新平台历史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淘宝闪购在同一天交出8000万单的成绩单,相较去年同期翻倍增长;7月8日,京东宣布启动“双百计划”,投入超过百亿元补贴,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销量突破百万。巨头们的密集出手,让本已硝烟弥漫的即时零售市场,再次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焦点。
这不是2025年第一次爆发补贴大战。自春节后,阿里、美团、京东的高频补贴已经持续数月,并且补贴的规模和覆盖范围都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淘宝闪购上线两个月便实现日订单突破6000万单,同比大幅增长179%;京东外卖在上线90天后,平台日均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吸引了近1700万新用户注册,同时唤醒了4100万180天以上未活跃用户。这些数据表面上看令人振奋,似乎即时零售正在成为流量和订单的新引擎。
根据《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2023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与传统电商不同,即时零售主打“30分钟送达”,从餐饮、饮品扩展至生鲜、3C家电、日百等品类,覆盖了更广泛的消费场景。对于平台而言,高频低利的即时零售业务成为吸引用户每日打开APP的有效手段,一旦形成消费习惯,就有可能带动平台其他业务的联动增长。
但这样的增长并非没有代价。2021年,美团外卖的利润率仅为6.4%,与其酒旅业务43.3%的利润率形成鲜明对比。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这意味着即便订单量大幅提升,平台在即时零售上的盈利空间仍然有限。补贴大战带来的爆发性单量增长,本质上是用真金白银换取用户和市场心智。
当补贴成为用户选择平台的首要原因时,留存率也成为摆在所有巨头面前的难题。数据显示,通过外卖拉来的新用户中,约有32%转化为商城消费者,意味着近七成用户可能仅为低价而来,补贴一旦停止,用户活跃度是否还能维持?这尚无定论。
即时零售市场的快速膨胀,既让巨头看到了流量红利的“最后窗口期”,也暴露了资金消耗的现实。对美团、阿里、京东而言,补贴不仅仅是争夺用户的工具,更是一场检验平台资金实力、供应链能力和履约体系的全面竞争。
在烧钱换增长的逻辑下,即时零售战场已经演变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一场“持久战”。下一步,三家公司将如何应对巨额补贴带来的资金压力,又将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差异化突破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02 三大巨头的不同路径
补贴大战愈演愈烈,但三大巨头的战略路径和组织特性却显现出明显差异。对于美团来说,即时零售已成为巩固其本地生活核心业务的重要支柱;阿里则试图通过业务整合,修复电商基本盘;而京东,则希望以供应链为依托,在新的战场上实现突围。
美团:稳固基本盘,精准加码
作为即时零售领域的绝对龙头,美团对这一市场的理解和布局最为深入。2025年,美团即时零售的日订单量在高基数下仍持续攀升,从去年中报期的日均6800万单,到今年峰值突破1.2亿单,其中非餐饮品类日单量已超1800万单,90后用户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美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长期积累的履约体系与供应链能力。美团闪购目前已在全国建设超过3万家闪电仓,覆盖从生鲜到3C家电的全品类供给。在配送服务上,美团还与美的、海尔等家电品牌合作,推出“家电半日送装”服务,强化了用户体验。
面对阿里、京东的攻势,美团的策略并非一味高举高打,而是依托自身组织的灵活性进行精准加码。在今年的补贴大战中,美团重点推出了“神枪手”“拼好饭”等活动,通过平台站内补贴提升订单量。即便在高强度竞争下,美团也能保持一定的盈利性——其本地生活核心商业板块依然实现盈利,这使得美团有能力将其利润反哺到即时零售业务中。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将不惜代价赢得这场竞争。”但对美团而言,这种“不惜代价”并非盲目烧钱,而是建立在精准投入和高组织效率基础上的理性应战。
阿里:协同作战,修复电商基本盘
阿里在即时零售的加码,更像是一次“战略补课”。过去几年,随着拼多多、抖音的崛起,高盛报告显示,2022年,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下降至44%左右,较2019年的66%下降22个百分点,电商基本盘面临下滑压力。即时零售被视为重新提振流量和用户活跃度的关键。
6月23日,阿里宣布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由阿里电商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蒋凡统一管理。这一整合使饿了么的即时配送能力与淘宝闪购深度融合,实现了从远场电商到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在此布局下,淘宝闪购上线仅两个月,日订单量已突破6000万单。
与美团相比,阿里在即时零售上的挑战更多来自内部:多元化业务扩张后留下的组织惯性,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考验。蒋凡在阿里2025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指出,当前即时零售需求人群规模约5-6亿,未来有望突破10亿。如此看来,阿里的短期目标是加快用户转化,长期来看则希望提升淘宝整体的活跃度和用户规模。
这种自上而下的协同战略,让阿里在补贴大战中表现出更高的投入决心,但也意味着其对资金回报率的依赖更强。一旦补贴停止,用户是否会留下,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京东:供应链驱动的突围尝试
相比美团的深耕与阿里的协同,京东在即时零售的布局更显“外科手术式”。2025年年初,京东高调杀入外卖市场,推出百亿补贴,平台外卖入口嵌入京东APP首页,而非单独开发APP。京东CEO刘强东在内部分享会上直言:“来京东点外卖的消费者有40%会去买京东商城的电商产品,“我们做外卖亏的钱,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要划算”。”
上线仅90天,京东外卖平台日均订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成功吸引了近1700万新用户注册,并唤醒了4100万沉睡用户。对于这些通过外卖拉来的新用户,京东的有效转化率约为32%,即有约三分之一的新用户在商城发生后续消费。
京东的差异化在于供应链能力。酒店、外卖等业务虽利润薄,但背后的供应链管理却能成为京东的护城河。做外卖、做酒旅的本质,是为了铺设供应链。但京东长期以来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也让其在补贴大战中的资金灵活度相对受限。
此外,在OTA(在线旅游)领域,京东推出“0佣金”计划进军高星酒店市场,试图以差异化吸引商家。然而,按照交银国际研报预测,2024年,以GMV计算,携程、同程、美团、飞猪、抖音在OTA(在线旅游)领域的市占率分别是56%、15%、13%、8%、3%。在等玩家的夹击下,京东要在这一领域实现突围,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家公司在即时零售领域的不同路径,反映了各自商业模式、组织能力与资金结构的差异。美团凭借深厚的履约体系与精细化运营,占据相对优势;阿里依靠协同战略快速扩展,但资金回报压力不容忽视;京东则以供应链为依托,尝试在高频业务中引流,但重资产结构限制了其灵活性。随着补贴大战持续,三者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03 未来的变数与终局博弈
随着即时零售市场的战火持续蔓延,行业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表面的高增长之下,三大巨头不得不直面多重挑战:不断上升的运营复杂度、不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以及新玩家的潜在冲击,正在重新定义这场竞争的游戏规则。
产业时评人彭德宇表示:过去数月,美团、阿里和京东通过补贴策略快速拉动了订单量和用户活跃度,但长期来看,这种以价格换取流量的模式是否可持续,已成为行业的核心疑问。用户的消费习惯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补贴结束后的留存效果,尚无充分的数据支撑。更复杂的是,随着品类扩展至生鲜、家电、3C等低频高客单价领域,即时零售的履约和供应链体系面临着更高要求,平台的运营压力只增不减。
与此同时,新的竞争者正在悄然布局。据《晚点》报道,多多买菜正在上海等一线城市试验自建商品仓库,最快将于8月上线即时配送服务,以类似京东秒送、淘宝闪购的速度送商品上门。抖音凭借庞大的流量池和内容分发优势,持续推进“小时达”业务,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积累心智。这些新玩家或将打破现有的三足鼎立格局,让竞争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政策风险同样是笼罩在行业上空的阴影。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指出当前竞争中的突出问题,要求企业合法经营、公平有序竞争。未来,一旦监管收紧,巨头们的补贴策略和运营模式都可能被迫调整。
李睿认为:这场即时零售的补贴大战,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关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资金实力、组织韧性和战略耐力的多重考验。当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见顶,即时零售成为了巨头们在新消费时代寻找确定性的“最后战场”。但最终,谁能在这场长期战中幸存,尚无定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