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品牌官
- 作者|品牌官
引言:“穷鬼套餐”正开始霸占香港!
还没到中午饭点时间,圣安娜饼屋太子区门店的玻璃橱窗前就已排起了短队。
穿西装的上班族、放学的学生仔、拎着菜篮的老街坊挤作一团,目光都盯着新挂出的展示牌——自选便当,新张期间优惠价50元,每日例汤。
1份主食+2款荤/素+1碗汤,荤素齐全还管饱,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只要花50港币就能买到。
这是这家拥有超50年历史的香港老牌面包连锁店,首次在菜单里添上“两餸饭”。
图源:香港01
从西饼面包到两餸饭,这家老牌饼屋正从“非日常消费”向“日常刚需”进行战略转移,用一份“两餸饭”,撕开传统零售业转型的裂缝。
结业潮下的“生存考题”
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面包西饼店,跑来卖两餸饭,这到底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实际上,圣安娜饼屋的转型,与近年来香港零售业的“结业潮”脱不了关系。
6月24日,陪伴香港人41年、首创出“冰皮月饼”的大班面包西饼宣布全线停业。
图源:橙新闻
门口张贴的告示中,公司解释停业原因“近期受到很多难以预计且不可抗拒的冲击,逼于无奈做出此决定,对顾客及合作伙伴深表歉意。”
1981年开业的“炖奶佬”因租约问题关闭全部门店,甚至连“车品品小食”这家主打香港特色美食的地道老店也难逃闭店命运。
其实,圣安娜饼屋的日子也不好过。
从去年10月,圣安娜饼屋在广州的门店就全线收缩了,短短1个月内关掉了6家门店,目前圣安娜饼屋在广州的门店仅剩下3家了。
租金高企、人力成本攀升、消费信心疲软,让依赖“仪式感消费”的传统零售首当其冲。
西饼店的蛋糕、面包本是“非刚需”的“小确幸”,但当市民捂紧钱包,这类“可选消费”就率先被砍单了。
圣安娜饼屋在卖饼、卖包之余的同时“卖饭”,这个看似不搭调的“融合”,实则瞄准的是香港市民“一日三餐”的刚需。
与西饼的高毛利不同,两餸饭的利润空间或许更薄,但胜在高频次:上班族的午餐、学生的晚餐、独居老人的简餐,这些“每天都要吃”的场景,能带来稳定的客流与现金流。
而圣安娜饼屋的聪明之处,在于其将这种“日常性”与自身优势结合,一个是西饼店原有的中央厨房体系,确保两餸饭的出餐效率。
另一个是引入了韩式风味(吉列炸猪排、泡菜煎饼),吸引年轻客群。同时,还附送海带豆腐汤,用“超预期服务”提升性价比。
图源:星岛头条
尽管这一次圣安娜饼屋的转型相当“聪明”,兼卖两餸饭“店尽其用”,有助分摊成本、增进效益,甚至有分析认为其一个月营业额或可达30万港元。
图源:橙新闻
但是也有港人表示不看好,直言“预制品多,难长久”、“售价偏高,有点不伦不类”、“价格稍贵,没有明显优势”。
图源:星岛头条
但不管怎么说,两餸饭的流行,确确实实是港人用钱包投票的结果,它是蓝领打工人、学生党,甚至是CBD地带的白领们都能安心冲的“穷鬼套餐”。
对于圣安娜饼屋而言,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转型两餸饭,至少能通过高频次的刚需消费维持现金流,为未来留出“翻身机会”,毕竟“留得青山在”。
“先活下来”比“活得漂亮”更重要。
香港“穷鬼套餐”爆火
从仪式感到烟火气
两餸饭在香港的爆红,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两年火热的趋势更甚。
图源:星岛头条
坊间甚至还流传着“执10开16”的说法——每有10家餐厅关门,就会冒出16家两餸饭店。
两餸饭的“餸”在粤语里就是“菜”的意思,“两餸饭”顾名思义就是“两菜一饭”,“三餸饭”就是“三菜一饭”,以此类推。
图源:星岛头条
而用内地的话来说,两餸饭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名称就是:盒饭。
不夸张地说,现在香港餐饮圈的“顶流”,非“两餸饭”莫属了。
目前全港两餸饭的门店已超过600多家,在今年,更是有不少主打外卖的两餸饭的店扩充营业,并且还增加堂食座位,有的铺位面积更是高达2,000平方英尺。
图源:星岛头条
还有香港知名的“好饭好餸”两餸饭专门店开进了机场里,打破机场的“精致滤镜”。
图源:香港01
从深水埗的街铺到机场的美食广场,这种原本属于“穷人标签”的“平民饭”,正渗透进香港餐饮业的每个角落。
此外,不仅线下门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就连线上的讨论热潮也是相当热烈。
在社交平台上“香港两餸饭关注组”成员已达19.3万人,组里的成员每天都在交流“哪家店最划算”、“哪里新开了两餸饭店”。
就连旅客也会把“两餸饭”写进必吃清单,体验一下最接地气的香港味道。
可以说,两餸饭的爆火,本质是“日常性”的胜利。
它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复杂的故事包装,有的只是“一肉一菜一碗汤”的实在。
现在的消费者要的是“质价比”,也就是“好吃不贵”——两餸饭恰好踩中了这个平衡点。
图源:星岛头条
更重要的是,两餸饭打破了香港传统的“阶层社交壁垒”。
在香港这个生活成本极高的城市,外出用餐动辄七八十港币以上,两餸饭的出现和爆火,无疑是给了普罗大众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过去,泥头车司机和中环白领几乎不会有交集,南亚裔劳工和本地阿婆也因语言、文化差异难以融入。
但在两餸饭的饭桌上,身份标签被暂时消解——大家关注的只是“今天的排骨够不够嫩”“今天的鱼新不新鲜”。
而且,两餸饭还精准击中了香港市民“既要省钱又要体面”的消费矛盾。
近年来,香港市民的消费信心下降了,但是“吃好一点”的需求并未消失,两餸饭的一肉一菜看似简单,却讲究“肉嫩菜脆汤鲜”的口感。
两餸饭的“内卷”
两餸饭的“平价基因”,从诞生起就刻进了DNA里。
早期两餸饭定价普遍在38港元以内,三餸则不超过50港元,瞄准的是那些对价格高度敏感的群体。
但当全港两餸饭门店越开越多,市场密度愈来愈高,“平价”早已不是护城河,反而成了“内卷”的起点。
图源:香港两餸饭地图
在湾仔这样的核心商业区,一家三餸饭最低30港元就可以买到一份,任选2款肉类+任食蔬菜,比茶餐厅一份动辄45-55港币的餐点便宜不少。
图源:星岛头条
也有不拼价格,用“差异化产品”撕开市场缺口的。
在中环太子大厦内的高档超市推出了“豪华两餸饭”,定价68港元起,以高质食材、中西融合料理作招牌,包括法式红酒炖牛尾、意大利黑醋豚肉等。
图源:星岛头条
更有甚者,连“高端餐饮”都开始“降维”做两餸饭。
大型连锁酒楼“稻香”推出“豪华两餸饭”,98港元即可任选菜单内两款海鲜,包括元贝、乌头、开边蒸虾等,有时甚至提供长脚蟹这类矜贵海鲜,加配白饭(15港元)后合共为113港元!
图源:星岛头条
价格虽比街铺三、四十的两餸饭高了不少,但很多街坊一致认为“很划算”!
其中排队的何先生更大赞:“里面有8只虾,整条鱼,98港元其他地方吃不到的!”
图源:星岛粤港通
两餸饭的“内卷”,表面上是价格的厮杀、产品的创新,但本质是香港市民“饮食需求”的全面觉醒。
同样两餸饭,在平价基因不变的情况下,98港元亦有消费者买单,可见,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有的吃”,而是要“吃的值”。
图源:星岛粤港通
消费分层时代,价格标准不再整齐划一,唯有精准的价值定位。
这种转变,也让两餸饭从“生存工具”升级为“生活方式”。
当“老字号”学会活在当下
圣安娜的转型,或许只是香港零售业 “求生记”的一个注脚。从大班的结业到圣安娜饼屋的转型,从西饼店的蛋糕到两餸饭的烟火气,这场变革的核心,是零售业从“追逐风口”到“扎根日常”的清醒回归。
在这个租金高企、消费更重实效的城市里,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最华丽”的品牌,而是“最懂生活”的那一个——毕竟,再精致的蛋糕,也比不过一碗热乎的两餸饭,能填饱肚子,更能温暖人心。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