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男子称在理发店充值430多万元做灌肠针刺排毒后不适退费难,当地回应
为了给朋友捧场,程先生称在合肥一家理发店2年内充值了430多万元,多次进行灌肠、针刺排毒后出现了身体不适。程先生查询发现该理发店并不具备行医资格,向门店索要剩余款项遭到拒绝。7月9日,合肥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回应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表示,市场监督管理局、卫健、公安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
程先生介绍,2023年4月8日,他在合肥一家理发店理发时认识了店长陈某。两人相识后,陈某邀请程先生在新店开业时去现场捧场。为了给朋友撑面子,开业当天程先生来到了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合肥东方某美容美发店。
“他说让我到楼上体验一下美容师的按摩,我起初不同意,他们反复劝我去体验一下,我就上去了。当天一个周姓经理给我进行了破皮针刺出血排毒。”程先生说,当天他在门店经理劝说下充了值,此后每一次到店都被要求继续充钱消费。“服务的都是年轻的男孩、女孩,跪着说家里穷,连房租都交不起,全靠他们来养活父母。旁边年龄大的美容师还一直帮着劝顾客充值,说充了钱他们就有业绩能拿提成。”程先生说:“两年时间里我陆续充值了430多万元,做了针刺排毒和灌肠项目,其中一个疗程的灌肠项目就30万元左右。按摩一个部位五六百元,肚子上排湿一次一两千元。”

程先生提供的门店给其出示的充值和消费记录,他一次充值就高达38.8万元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程先生提供的消费凭证显示,仅2025年1月16日就充值38.8万元,到2025年3月30日卡内余额170多万元。他做的项目包括清肠、按摩和针刺排毒。
另据程先生提供的与门店美容师录音显示,对方承诺灌肠后可以减肥,还能让程先生的身体恢复到年轻状态。但程先生表示,经过几次灌肠和针刺排毒后,出现了拉肚子、皮肤针刺伤口愈合难等问题,查询后才发现该门店并没有行医资质。

程先生称,针刺的伤口目前还没有完全愈合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上游新闻记者查询该门店工商登记信息显示,该门店经营范围仅为理发服务,并不涉及美容、养生等范围,也不具备诊疗资质。针对该情况,上游新闻联系到该门店王姓负责人,该负责人在核实记者身份后,又以门店还在经营,已经报警为由拒绝回应。
7月9日,合肥市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上游新闻记者表示,此前已经收到程先生反映的情况,目前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进行调查,对于非法行医的认定工作,卫健部门已同步进行调查,此外公安部门也已介入调查。因涉及到当事人隐私,且案件仍在调查中,过多细节不方便透露,会尽快调查清楚后,向当事人程先生说明。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延伸阅读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健身成了许多上班族放松身心的方式。然而,当一家你常去的健身房突然闭店,并换了新招牌,你的会员费和私教课程该何去何从?最近,徐汇区的一家健身房就上演了这样一出“换脸”风波,让不少会员陷入了维权困境。
健身房“换脸”,会员遭遇退费难
故事要从2021年开始说起。2021年,多名会员在美格菲健身中心的一家徐汇分店办理了会员,陆续买了私教课程。但2023年5月底,美格菲健身中心突然告知会员他们要闭店了。没过多久,另一家新的健身房就在原址上开了出来,连内部的健身器材都没换过。会员们本以为只是换了个名字,没想到私教课程也出了问题。
钟小姐就是其中一位维权会员。她从2021年开始就在美格菲健身,一共支付了20492元。美格菲闭店后,她收到了新健身房的通知,要求她再加点钱购买新课程,才能激活原来没上完的课程,否则就不能继续健身。

赵女士的充值记录
赵女士的遭遇更是令人咋舌。她从2021年开始陆续充值了14次会员费,共计175840元,购买了年卡和434节私教课程。美格菲闭店后,新健身房最初表示可以无条件承接她的课时,但没过多久,就给赵女士打了一通电话。赵女士说:“后面他又反水了,他说我要继续买新的课程,以前的课程才可以帮我激活。等于说,我要再买100节课,那之前的100节课才能继续使用,那等于说,我要再花更多的钱,去他们店里再买新的课了。那我肯定不愿意的,因为之前的课都已经打水漂了。”
一审:涉事健身房只是换了个“马甲”,经营主体没变
面对健身房的强势态度,包括钟小姐和赵女士在内的四位会员选择了拿起法律武器。她们分别向徐汇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剩余课程费。在法庭上,消费者提交了与美格菲健身中心签订的“会籍协议”,其中明确约定了“如果甲方终止营业,应提前三十日告知乙方,并根据会员卡的实际使用情况退还预付费余额。”
然而,健身房方面却辩称,他们只是邀约先前公司的老会员,并不存在继承前公司债务的情况。他们强调,公司已经进行了工商变更,名字也换了,法定代表人和股权也都进行了变更,与之前的公司并非一家。但法官通过工商调查发现,虽然公司名称和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实际经营主体并未改变,因为原来的注册主体并未注销掉。因此,徐汇法院一审判决支持了消费者的诉求,认定健身房未按约履行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按比例退还剩余课程费。
二审:“自己和自己签约,不合法!”
健身房方面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上诉。在二审中,他们依然坚持之前的观点,认为通过工商变更和股权转让,已经与前公司撇清了关系。当时,健身房的上诉代理人表示:“我们和前一家公司,在接手的时候,签了合作协议,我们并不是同一家”。
但二审法官明确指出,首先,从目前工商认定的事实来看,这两家名称不同的健身房实际上就是同一家公司;其次,如果真的存在“签订合作协议再转手”的情况,那就意味着“自己和自己签约,无论从商业逻辑的角度,还是从目前法律法规管制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不允许的,哪有自己左手和右手签约?自己的红马甲和绿马甲签个约?”
因此,既然经营主体是同一家公司,那这家新健身就必须承担之前的合同义务。最终,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原判。然而,判决生效后,健身房却迟迟不履行退费义务。
2025年6月18日,徐汇法院执行局执行法官张鑫前往涉案健身房现场执行。面对法官的执行,健身房股东陈某却反复强调执行和自己没关系,“说白了,案子判归判,和我没关系。”
在反复沟通后,执行法官决定对健身房进行现场搜查,看现场的柜台里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财物和现金。与此同时,执行法官也辗转联系到了健身房的法定代表人张某,通知他第二天去法院,当面给他释法说理。
不过,第二天来的人并不是法定代表人张某,而是一位自称是健身房员工的李女士。经过一番交涉,健身房最终同意先支付一个案子的执行款,并承诺其余三个案子在七个工作日内付清。
兼顾胜诉权和营商环境 执行有了最优结果
面对健身房“挤牙膏”式的执行态度,执行法官依然选择了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主动履行义务。这背后,是执行法官对优化营商环境和善意文明执行的考量。毕竟,这家健身房还在正常经营,法官希望既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不对健身房的正常经营造成过大影响。
最终,在法官的督促下,健身房终于在7月2日把4万多的执行款项打进了法院的代管账户,再由法院交还给了维权的4名消费者。至此,这起因健身房“换脸”引发的维权风波终于画上了句号。
消费者如何维权?法官支招
对于目前健身房等预付费机构突然转手的情况,执行法官张鑫也提醒消费者可以正当维权,“只要实际经营主体未变,消费者仍然可以要求其按照之前的合同提供相应服务。如果无法提供相应服务,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还会员费和课程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