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叫停的,究竟是哪两种手术?为什么有关部门会罕见地以“可行政追责、患者可追赔”这种严厉措辞介入?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一次医疗技术的争议,而是两个通行多年的治疗路径,正在被重新审视甚至彻底否定。
而它们涉及的,是两个极常见、极容易误判、极容易被滥用的临床病症:一个是子宫肌瘤,一个是甲状腺结节。
很多人不知道,这两种看似“良性”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全国范围内成千上万例过度治疗的现实,甚至不少患者在毫无恶性风险的前提下,接受了完全可以避免的手术操作。
子宫切除和甲状腺全切,正是被紧急叫停的两种典型手术。它们的共性是:手术创伤大,术后生活质量影响深远,但却经常被作为“预防性”手段提前介入。而现在,权威研究组的数据打破了这一惯性误区。
一项发表于2023年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在超过18万例子宫肌瘤患者中,仅有不到3.2%的病例在术后病理发现存在恶性风险,其余96%以上均为良性,且不少患者未出现任何功能性症状。
更关键的是,这些被手术切除的子宫中,有高达62%原本仅为单发、小体积、无出血表现的肌瘤,完全可以采用药物或观察方案管理。
这组数据意味着,大量女性在没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了器官切除,失去了生育、激素平衡乃至性生活质量,术后抑郁、焦虑发生率也显著升高。
同样的问题,也在甲状腺结节的处理上层出不穷。2022年国家肿瘤中心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发布的临床大数据揭示,在被诊断为“可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中,实际切除后证实为良性的比例高达74%。
其中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未接受穿刺活检,仅凭超声分级无法准确区分良恶性,直接进入全切流程。而全切之后,患者不仅要终身依赖激素替代,还面临声音嘶哑、钙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这就是“叫停”的根源:不是不让治,而是不能再滥治。医学的本质从来不是“多做”,而是“做得对”。特别是在这类慢性进展、低恶性潜力、观察价值极高的疾病中,过早、过度的介入反而成了风险本身。
很多人会问,那医生为什么会建议我手术?这个问题必须拆开来看。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的判断往往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焦虑程度、医疗资源紧张、诊疗路径固化、甚至是患者强烈要求“除根”式治疗的心理压力。
但正是这种复杂博弈的结果,让无数可以延缓、可以保守、可以等待的病灶,在没有充分告知和评估的情况下被“处置”掉了。
要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两类手术被叫停,得回到它们的自然病程和风险演变来看。以子宫肌瘤为例,它其实更像是“子宫里的水泡”,多数不会发生癌变,尤其是在绝经前后的女性中,激素水平下降反而会让肌瘤自然萎缩。
类似的,甲状腺结节就像“脖子里的小石子”,绝大部分是冷静、沉默、不干扰任何功能的良性结构,是现代影像检查泛化下的“意外发现”。
但问题在于,一旦这些“沉默”的东西被冠以“可能恶性”的名头,患者的心理天平立刻倾斜,医生在说明风险时稍有过度,就可能触发一整套不必要的介入流程。这种“影像诱发型治疗”正是现代过度医疗的核心隐患之一。
并不是说切除永远没必要,而是必须明确“什么时候非切不可”。最新发布的《子宫良性病变处理共识》明确指出,单纯无症状的子宫肌瘤不应作为子宫切除的适应证,且所有手术前必须进行至少三个月观察期,结合月经量、压迫症状、激素水平动态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入手术通道。
而《甲状腺结节诊疗指南》也进一步强调,所有直径小于1厘米的单发结节应先行穿刺活检,不建议直接手术干预,并建议患者建立影像随访档案,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动态观察,以评估其生长速率和恶性风险评分。
这些新规,不仅是专业上的回归,更是法律层面的警示。因为一旦违反上述流程,医生将面临行政问责,患者则可依据《民法典》相关条款追求医疗赔偿权利。而这背后,是国家层面对“医疗必要性”原则的重申——不能只因为技术上能做,就认为临床上该做。
那么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要学会识别“假紧急”信号。比如肌瘤不痛不痒,结节不影响吞咽和发音,影像报告提示为TI-RADS3级以下(即低风险等级),这类情况应优先考虑观察而非治疗。要养成“慢决策”的习惯。
任何涉及器官全切的建议,都应该要求医生提供详细的术前评估报告,包括病灶大小、边缘状态、血流信号、功能影响等,并主动询问是否有非手术方案作为对比选项。
记得用“动态视角”看待身体问题。身体是会变的,很多小结节、小肌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威胁,而是可能随着内分泌、生活节奏、情绪波动而自然回缩的“可逆状态”。像城市里交通早高峰时的拥堵,并不意味着城市坏了,而只是暂时的流量高峰,只要不人为干预,很多问题会自行疏解。
不能忽视真正的高危信号。如果肌瘤引发严重贫血、压迫膀胱导致排尿困难、或短期内快速增大,必须及时就医评估;如果结节伴随声音嘶哑、吞咽阻塞感、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在动态随访中体积翻倍增长,那就不能再犹豫。但即便如此,依然要坚持“先评估、后决策”的底线逻辑。
医疗的本质,从来不只是治病,更是帮人做出合适的选择。而合适,不是看技术多先进,而是看这个选择是否真正符合你身体的节奏、你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你对生命质量的理解。真正的医学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为什么做”。
所以这次的紧急叫停,表面上是对两类手术的限制,实质上是对整个医疗决策逻辑的重新校准。它提醒我们,技术不是万能的,谨慎才是医学的核心素养。
未来的健康管理,不再依赖一刀切的方案,而是走向更细腻、更耐心、更个体化的路径。愿每一次医疗选择,都不是仓促下的妥协,而是清醒中的笃定。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妇产科临床指南编委会.子宫肌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3):161-168.
[2]国家肿瘤中心,甲状腺癌诊疗指南更新专家组.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10):789-799.
[3]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过度医疗与临床决策路径优化建议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4):321-32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