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漂亮!
就在刚刚,俄罗斯突然宣布:
9月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在北京宣布,俄罗斯与中国已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该管道经蒙古国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作期限30年,且价格低于俄罗斯对欧洲的供气价格。与此同时,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相关提问时,重申中俄合作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但未直接确认协议细节,建议向主管部门了解。明眼人都知道,这看似低调的回应,实则印证了这项战略合作的重大意义。
说白了,这项协议远超商业范畴,而是地缘战略棋局的关键一步。俄罗斯因乌克兰冲突承受西方制裁,欧洲市场份额从40%暴跌至19%,俄气公司2024年亏损高达6290亿卢布,急需东方市场突围。中国则借机强化能源安全,多元化供应渠道降低海运风险,特别是在中东局势动荡背景下。值得一提的是,管道过境蒙古国虽带来地缘复杂性,但三国经济走廊的延伸与基础设施联动,将区域利益捆绑成“命运共同体”。
要明白,能源管道如同现代“能源动脉”,其布局直接影响国家安全韧性。俄罗斯通过“东进”战略降低欧洲依赖,中国则借陆上管道网络减少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运输风险,这无疑是双赢。值得一提的是,谈判拉锯十余年,最终突破关键在价格妥协与时机成熟——欧洲市场萎缩迫使俄罗斯让步,而中东危机加速中国转向稳定陆上供应。
该项目预计2030年通气,与现有管道形成年980亿立方米供气能力,使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管道气供应商。至此,中俄能源合作已从“互补”升级为“战略协同”,正如古语云“乘天之时,因地之利”,两国在动荡国际秩序中抓住了彼此最需要的筹码。
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自2019年投产以来,已累计向中国供气超1000亿立方米,2023年输气量达220亿立方米。新管道将使俄罗斯对华年供气能力增至980亿立方米,强化能源互联互通,支撑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2023年达3600亿立方米)。
该项目总投资预计超500亿美元,建设期可创造数万就业岗位,并促进中俄贸易增长。2023年双边贸易额已达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占比显著,助力经济协同发展。
地缘上,俄罗斯欧洲市场份额从40%跌至19%,转向东方以抵消制裁压力。中国则减少对海运依赖(马六甲海峡风险高),增强陆上供应稳定性,应对中东动荡。
能源安全方面,中国进口依赖度约45%,新管道多元化来源(现有管道气来自中亚等)。俄罗斯供气占比将大幅提升,支持中国2030年需求预计达5000亿立方米。
到2030年通气后,俄罗斯将占中国管道气进口近30%,成为最大供应商。这可能影响全球LNG市场格局,并推动中亚区域能源整合。
我认为,此协议体现全球多极化趋势,双赢但需管理过境国风险及能源转型挑战。长期看,可再生能源发展可能削弱天然气需求,需平衡战略与可持续性。#中俄石油天然气# #俄进口天然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