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握手言和,印度输惨了,特朗普找到新对手,炮轰欧盟对美不公。

根据环球网消息,中美经贸会谈出成果了,双方互减超100%关税。

可以说,美国一套操作给自己干回4月2日发布对等关税前,但最有意思的,还是跟在美国屁股后面准备拾人牙慧的印度,瞬间成为中美关税战中最大的输家。

4月2日,特朗普政府悍然对全球加征关税,同时单独对中国施以145%的惩罚性税率,当时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抗议,唯独印度异常的高兴。

《印度斯坦时报》等媒体纷纷鼓吹“苹果生产线已从中国迁往印度”,“莫迪应抓住美国制裁中国的窗口期”。

印度商工部长戈亚尔更是兴奋地宣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认为美国打压中国供应链将让印度“捡漏”。

印度甚至模仿美国"对等关税"口号,对本国进口智能手机加征20%关税,试图逼迫跨国企业将工厂迁出中国。

莫迪政府更是火速向美国抛出橄榄枝:开放电动汽车市场、降低多类产品关税、签署武器合作协议,只为换取美国对印度供应链的青睐,争取比中国更优惠的关税条件。

特朗普为何炮轰欧盟对美不公

在当时的印度看来,中国145%的高关税与印度25%的税率差距,注定会让新德里成为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但印度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特朗普对中国的让步能到这种地步。

中美联合声明公布后,美方对华的关税重回起点,莫迪政府精心准备的谈判筹码瞬间贬值,中国商品30%左右的关税水平重新获得竞争力,而印度为换取美国市场准入付出的代价却已成沉没成本。

美国专家此前的警告一语成谶:"美国绝不会为印度改变对华战略。"

中美短暂握手言和,印度沦为炮灰,但关税战却并未停止,特朗普找到新对手,对着欧盟就开火。

观察者网消息,在白宫记者会上,他怒斥欧盟"比中国更过分":他们每年向美国倾销1300万辆汽车,却拒绝我们的农产品!这种不公平必须终止!

这番激烈言辞标志着美国贸易战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启。特朗普当场下令贸易代表启动调查,并威胁要彻底切断欧洲汽车对美出口,强硬程度较之前对华施压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讽刺的是,他自信满满预测"欧盟会做出重大让步",因为"美国掌握着所有筹码"。

特朗普为何炮轰欧盟对美不公

这种嚣张态度激起了欧洲的强烈反弹。德国《明镜周刊》挖苦道:"当美国发现啃不动中国这块硬骨头时,就开始咬盟友的软肋。

事实上,欧盟早已被美国"割韭菜"多年,被迫高价采购美制液化天然气、F-35战机,还要承受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欧元贬值。

如今《外交事务》杂志哀叹:"二战后的美欧联盟正在终结,欧洲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

回看这场关税大战,印度的惨败暴露了全球产业链重组中的残酷现实。莫迪政府过去五年投入470亿美元推行"印度制造",但在手机制造领域,印度本土化率仍不足15%,远低于中国95%的水平。

苹果虽将部分AirPods生产线迁至印度,但核心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显示,即便中美维持高关税,跨国企业首选替代地也是越南、墨西哥而非印度。

其实,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从来不是专门针对中国,而是无差别打击所有具备产业竞争力的经济体。

特朗普为何炮轰欧盟对美不公

从亚洲到欧洲,从电动汽车到精密机械,特朗普政府的真实意图是劫掠全球高端制造业,但这正是德日韩等国的立命之本。

现在,法国的农民已经深知,一旦美国农产品大举进入欧洲,他们的生计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德国的汽车业也明白,失去美国市场意味着什么。

而中国通过强硬反制争取到的和解方案,或许能给欧洲提供重要启示:面对贸易霸凌,绥靖政策只会招致更贪婪的索取。

但目前来看,欧盟似乎还沉浸在自己竟然不是美国的优先考虑的对象,甚至印度和日本都排在欧盟的签名。

或许在欧盟看来,自己作为美国最亲近的盟友应当得到最优的政策。

如果现在的美国总统不是特朗普,欧盟这么想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在特朗普时代,欧盟竟然还抱有如此天真的想法,就有些可笑了。

就像观察者网的分析一样,即便欧洲现在打“中国牌”也无法成功讨好美国,在特朗普眼中,欧盟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有分析认为,欧盟可能被迫加速推进中欧投资协定,毕竟中国电动汽车、光伏产品对欧出口关税仅为10%,远低于美国提议的25%。

这种做法或许正中特朗普下怀——他正在复制对华"极限施压"剧本,用关税大棒逼迫欧洲在汽车、农业等领域让步。

特朗普为何炮轰欧盟对美不公

这场博弈中,中国用"硬碰硬"策略换来了关税回归理性区间,印度则因投机心态沦为最大笑柄。

而特朗普政府原以为凭借关税大棒能迫使中国就范,但北京"以战止战"的反制策略让美方意识到硬脱钩的代价远超预期。

当中国证明自己不是易与之辈后,美国立即转向更易拿捏的欧盟。

正如美专家所言:"特朗普的贸易战从来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政治恫吓。"

如今,中国在中美谈判中展现的韧性给全球打了个样:面对关税大棒,既要有"奉陪到底"的底气,也要留"握手言和"的智慧。

现在轮到欧盟面对选择题:是继续做"美国附庸",还是像《外交事务》呼吁的那样"把命运握回自己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