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甘肃兰州,1名19岁的高考考生,只考出了262分的成绩,他断定自己无缘大学,哪知,1个月后,他竟收到了985名校录取通知书,背后的真相,让人动容。
这名考生就是谢炎廷,1992年出生在甘肃的一个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由于母亲早产,7个月谢炎廷就呱呱坠地,体重不足5斤,1岁时体检,被医院确诊为脑瘫。
母亲痛心欲绝,带着谢炎廷四处求医,身边亲戚朋友都劝她:“放弃吧,将来也是个累赘!”
然而,母亲却坚信付出有回报,她抹着泪说:“如果连我也放弃,他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从那以后,夫妻俩每天围着儿子转,一遍又一遍教他穿衣、吃饭、讲话、走路,为了能更集中精力照顾儿子,他们甚至放弃了生二胎的想法。
庆幸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俩发现谢炎廷虽然动作迟缓,说话迟钝,但是智力上却没有受到影响,孩子能听懂他们说的话,并且会按照他们的指令去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这更坚定了他们对儿子的信心。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谢炎廷就到入学年龄,但是因为动作缓慢,他没有办法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上课和书写。
这可愁坏了母亲,她左思右想,该怎么办呢!突然,她一拍大 腿:“有了!”
原来母亲把家里的卧室,直接改造成教室,在墙面上钉上黑板,搬来一张旧书桌,把小学课本,学习资料全买了回来,每天母亲,父亲,爷爷轮番上阵教谢炎廷学习知识。
由于谢炎廷书写不便,所以,在母亲教他数学的时候,他只能用心算,然后把答案说出来。
时间长了,母亲发现谢炎廷的心算越来越快,而且,脑子灵活,思维缜密,给他一道题,他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运算出来,哪怕是复杂的题目,谢炎廷仍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计算出来。
这让母亲喜出望外,她开始意识到谢炎廷对数学有极高的天赋,于是,她又给儿子买来各种大大小小的数学教具辅助他学习,加深谢炎廷对图形,立体图形、时钟的理解。
在父母坚持不懈的教育下,谢炎廷竟然做到了跟其他的孩子的学习进度一样,甚至有些题目难度还超越了同龄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8年,父亲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差点击溃了这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样一走,压力自然落在了母亲的肩膀上。
此后,母亲咬咬牙一天打几份工,她要独自撑起这个家,还要继续教育儿子,她不能倒下!
只是,从那以后,谢炎廷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经常躲在房间角落里悄悄抹眼泪,父亲的离去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记得父亲曾经坚定地把双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跟他说:“我知道你一定能考上大学!”
而母亲现在每天贪黑摸早地去工作,更是让谢炎廷心疼,他心里充满了内疚和自责,于是,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报答父母。
一天,他目光坚定地跟母亲说:“妈妈,我要参加高考!”
母亲听了,含泪点头:“我支持你!这也是你爸爸的愿望啊!”
2011年,谢炎廷如愿走进了高考考场,但是由于手部无法紧紧握住笔,因此他只做了选择题。
成绩公布那天,他看着自己的成绩单赫然写着:262分,他内心没有什么波澜,结果是在他意料之内的,他想:我努力过就没有遗憾了!
然而,母亲却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帮助儿子上大学!
炎炎夏日,她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奔走于各大高校中,每去到一间学校,就给校长说明儿子的特殊情况,希望他们给儿子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可惜,她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直到她遇上了兰州大学的校长,校长被他们的故事深深触动,决定破格录取谢炎廷为旁听生,母亲激动得一下子哭了出来,她紧紧握住儿子的手说:“你一定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谢炎廷用力点了点头。
进入大学后,谢炎廷一点也不敢松懈,虽然他有极高的数学天赋,但是无法书写,他只能在课堂上用脑子记住老师讲的内容,有时候为了弄懂老师说的问题,他一遍遍在脑子里进行练习,经常学习到深夜。
后来,他又通过电子笔录音等辅助方式,录下老师的讲课内容,课后反复聆听,学习,他相信,肯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2014年,谢炎廷完成了自己第 一篇论文,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2019年,谢炎廷又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论文,同时,还完成了研究生、硕士课程,并开始了他的博士课程。
同年,在兰州大学110周年的校庆上,谢炎廷被学校授予了“荣誉研究生”称号。
在这些成就背后,离不开谢炎廷多年对学习的坚持和毅力,离不开母亲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更离不开兰州大学不拘一格,挖掘特殊人才,给了他破格录取的机会,在温暖了一个弱势少年的同时,更是感动了社会!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他们可能不够聪明,只是因为他们表面蒙上了灰尘,但是,只要耐心擦拭和鼓励,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一定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祝愿所有的特殊人群,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