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模糊地带最易冲突。
罗永浩与西贝的交锋便是例证。
他们争夺的无非是「预制菜」的定义权,是应然和实然之争。
应然是什么?
简单一句话,朴素的认知——妈妈的味道。
妈妈在厨房杀鸡宰羊,煸炒蒸煮,香气四溢,看得见的辛苦,闻得到的美味,这才叫菜。
实然是什么?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信奉「效率至上」,在所有的商业模式中,都将速度与即时满足提升到生命线的位置,加上各方管理部门的钳制,最终得出了一个公约数: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通知」凝结了中国式的智慧——留活口,不一棍子打死,给予充分解释空间。
如果按照「应然」的标准来制定,那无非是你问自己一个问题:想回到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吗?你有那么多耐心在饭馆里蹉跎吗?
人慢不下来,餐饮企业慢不下来。
回不去了啦,做梦想想,悲春伤秋一番得了。
但是,那个给「预制菜」做出定义的「通知」属于行政规章,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行政规章又不得与上位法发生抵触。
可现实情况是什么呢?
《中国人大》杂志在今年 8 月 15 日刊载的报道中,对6月24日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首次审议会有一段细节描述:
多位委员在审议时指出,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实施以来,对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看到,自2015年全面修订以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至今已有10年,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新挑战应对不足,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配套制度、标准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偏轻等问题逐步凸显,需加快推进对食品安全法的全面修订。
食品安全法已经十年未修订了,这十年,恰恰是生鲜电商、餐饮外卖、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新兴业态快速兴起的十年。
新业态带来新问题,那就存在法律空白和监管缺失,且面临与机构改革后职能衔接不畅、与其他法律协调不足等问题。
所以几部委发布的通知虽给出了「预制菜」的定义,也具备一定的约束力,但面临两个问题:
现时问题的现时解法,存在随时打补丁甚至是推倒再更新的巨大可能,有不确定性,缺乏长效性,乃权宜之计。
我们期待的是:预制菜等新业态的监管问题、标准问题应该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那么,我们回头再看罗永浩与西贝的交锋,西贝的诉求依据目前的行政规章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未来是否能在法庭上得到支持,那就得看是否认可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了。我觉得有争辩的空间。
对这个事件,真正有公共性讨论意义的就是——呼吁经过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尽快出台实施,健全标准体系,让模糊地带不模糊。
好,再简单说一下事件带来的衍生话题。
「不要惹罗永浩」是一个过时的认知。
罗永浩是有声量的网红不假,但西贝以及贾国龙又岂是无名之辈?如今讲究ip 的大时代,意见领袖与企业的发声权不平衡的局面已彻底被颠覆,短视频的兴盛,自媒体的兴盛,当面锣对面鼓,各说各话,就是新常态。
尽管公众对「预制菜」还颇有非议,但在顶层设计层面早已完成了祛魅、去邪恶化,并作为新业态被认可。
爱吃西贝的家伙不咬人,譬如经过对比之后还是选择西贝的有孩家庭。
不要忽视沉默的大多数,这波攻防不能仅看网络声量。
或者说,罗永浩与贾国龙也分别在为背后支持的人说话——
罗永浩背后是那些吃着预制菜却又不甘心还嫌西贝贵又不好吃的人;
贾国龙背后是养着的大量员工以及品牌经年累月积攒的信任与声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