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五星级酒店,你会想到什么呢?
可能是奢华高端的商务宴请,在璀璨水晶灯下觥筹交错;也可能是静谧舒适的客房,柔软大床伴你一夜好眠;还可能是精致美味的自助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处处尽显尊贵与惬意...
而令人惊讶的是,全国多地高星酒店突然卷起了“摆地摊”,且愈演愈烈。
暮色初临,绍兴银泰大酒店西门外的摊位前已排起长队。戴着白手套的厨师将醉鸡、酥鱼装入餐盒,店长的吆喝声穿透人群:“现做现卖,晚了就没了!”不到三小时,二十多道菜品被抢购一空,日均营业额轻松破万。
同样的场景正在全国蔓延: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的移动汉堡车驶入五大院,58元的和牛汉堡引发游客半小时排队;杭州之江饭店首日外摆营收6500元;巴中希尔顿的花园酒店员工身着制服在摊前跳起流行舞,将“星级卤味”装入市民的菜篮。
塑料餐盒取代了镶金骨瓷,扫码支付覆盖了服务费清单,一场由五星级酒店主导的“地摊革命”正席卷街头。
这场风潮的广度令人惊叹。
在河南三门峡,澳门天子酒店、开元酒店的摊位在傍晚准时支起,红烧排骨、凉拌牛肉在塑料盒中泛着油光。一位大叔提着三盒菜笑言:“十来块一盒,比下馆子划算多了!”
地域无阻,下沉迅猛:一二线城市试水未稳,县域市场已全员跟进。据观察,摊位上“非预制菜”的吆喝成为标配,仿佛星级酒店急于撕下“高高在上”的标签。
社交媒体上,反差感引爆流量。小红书“五星级酒店摆摊”话题积累百万篇笔记,制服主厨与街头炊烟的反差,仿佛构成了新时代的流量密码。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
时光倒转回去,早在2020年疫情期间,微博上#武汉五星级酒店路边卖早餐#类似话题就有了千万阅读量;在2024年末,同样是在微博平台,#这是酒店大厨们出来摆摊了吗#此类话题再次爆火,引得大众在评论区激烈讨论着关于五星级主厨的烟火气反差。
那么,为何时隔5年,宴席类餐饮再燃摆摊风?
高端餐饮的集体俯身,实则是行业生态剧变下的绝地求生。
今年夏天,禁酒令后,五星级酒店的高端宴请业务进一步承压。
浙江某高星酒店会议销售负责人透露:“往年外企年会、培训排满全年,如今全靠婚礼和地方单位苦撑。”一家跨国药企取消苏州五星酒店的“大中华区市场会议”,仅此一项便损失包括行政待遇、SPA、晚宴在内的整条服务链收入。
更严峻的是差旅市场的塌方。麦肯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国企业差旅预算平均下滑15%-20%,科技、金融行业甚至削减超30%。蚂蚁集团严控16级以下员工非必要出差,字节跳动紧缩报销政策,昔日支撑高端宴请的商务需求急剧萎缩。
与此同时,社会餐饮的崛起与消费理念的转变形成夹击。绍兴文理学院赵江教授指出:“特色餐厅与网红饭馆瓜分市场,酒店餐饮必须转型,而非简单降价”。
说的直白些,当普通百姓更看重性价比而非“面子消费”,星级酒店“摆摊”这一步不是情怀,而是先把饭碗保住。
以前是“人找店”,现在要“店围人”,堂食、外摆、线上即时团购、闪购,三条线一起跑。“正餐快餐化”逐渐普遍这件事已经革了不少酒店的命。
现在打工人的钱包太脆弱了,经不起一点考验。因此追求性价比成了趋势所在。
打工人吃午餐,其实涉及的经济学问题很多。这是一场欲望和消费力的博弈。如果不想贵,那就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到非商圈的餐馆吃饭;要不就是有足够多的时间安排午餐。
涝的涝死、旱的旱死。据报道,高达62%的美国专业人士通常在办公桌上吃午餐,在北美,披萨、沙拉、汤和三明治能撑得起一些集数;英国的上班族依旧是三明治的长情党;亚洲国家的午餐文化,大多是出了名的时间效率至上,例如快餐。
一到饭点,来吃饭的人络绎不绝,坐小树林椅子上吃,坐小马扎上吃,直接站着、蹲着吃,姿势各异。
然而,五星级酒店的这场“地摊革命”,远非悲情自救的终点。
当戴着白手套的厨师俯身研究街头小吃的烟火秘方,当经理人的KPI里悄然加入了“外摆营收贡献率”,这场看似被动的“弯腰”,似乎撕开了行业转型的序幕。
它不再仅仅是“降维求生”的权宜之计,更成为了一把精准刺探大众消费脉搏的探针。
“扫码枪”取代了“镶金骨瓷”,塑料餐盒里盛放着星级手艺。这何尝不是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图景?有人说这是自降身价,也有人说这是餐饮回归烟火气,我觉得都对。
五星主厨街头忙,高端餐饮“弯腰”挣钱,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1.《国内五星酒店纷纷卷地摊,什么信号?》,旅界
2.《“摆地摊”,五星级酒店餐饮求生记》,迈点
3.《外卖丧尽天良,打工人已经投降》,视觉志
4.《打工人最不敢上称的午餐,是它》,新周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