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近期发布的联合声明里,藏着美国主导的"毒丸计划"与四国各怀鬼胎的算计,而中国早已布下反制棋局。
环球网消息,从联合声明来看主要有两件事:一方面四国宣布启动"关键矿产供应链倡议",剑指中国稀土产业,另一方面发布的联合声明公然划出两条"红线",妄图限制中国在东海、南海的正当维权行动。
从时间轴上看,这场围堵中国的双线作战早有预兆。今年4月美国宣布对华加征高额关税后,中国随即对镓、锗等7种关键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这一反制措施立竿见影,短短一个月内就迫使美方主动请求在日内瓦举行贸易谈判。
但就在谈判结束仅两天后,美方就宣布对华实施新一轮技术封锁,涉及AI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直接导致中国在伦敦会谈中采取更严苛的稀土出口审批制度,要求企业提交包括生产数据、客户名单甚至厂房照片在内的核心商业信息。
美国虽抱怨却无计可施,因为全球找不到第二家能替代中国稀土精炼能力的企业。中美贸易战打到这个阶段,美国终于意识到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王牌,贸易天平正在向中国倾斜。
但美国显然不会就此死心,所以在这次四方会谈上,美方提出要通过"关键矿产倡议"重构全球供应链,重点突破原材料获取和精炼提纯两大瓶颈。
这显然还是冲着中国稀土来的,四国虽未在声明中直接点名中国,但他们就是想通过南海、台海议题铺路,利用军事威慑换取稀土资源。
目前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虽然十多年前就意识到依赖风险,但至今未能建立替代体系。
当然这还不是美国的所有手段,真正的“杀招”是在与其他三国的贸易协议中植入"毒丸条款",即以关税优惠为诱饵,迫使签约国同步对华实施出口管制。这种阴险策略早被中国识破,中方已明确警告反对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交易。
而且这四国联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日本因2010年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的切肤之痛,在谈判中表现得犹豫不决,显然不愿再次承受与中国关系恶化的代价。
据透露,日本在谈判中多次抵制美方提出的对华技术封锁条款,这种顾虑源于其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对稀土材料的深度依赖。
事实上,即便美日印澳投入巨资发展稀土替代产能,专家普遍认为至少需要3-5年才能达到中国现有技术水平,这还不包括环境成本和产业链配套等现实难题。
当然,中国早就预见到这场稀土博弈是长线作战,已经做好了准备。其一,中国稀土集团完成高层大换血,新任领导团队更年轻、更具国际视野,预示着中国将区分军民用途实施更精准的管控。
其二,7月1日实施的新《矿产资源法》,对稀土等战略性矿产实行保护性开采。这两项调整标志着中国稀土战略从资源开发转向国家安全维度,正式拉开与西方的稀土争夺战。
回头来看四国声明,还要求中国不许做两件事:不准改变东海和南海现状。
在东海方向,美国刻意将钓鱼岛问题与"航行自由"捆绑,还援引了所谓"国际法原则",实则是为日本2012年非法"购岛"行为洗白,企图通过联合巡逻为日本非法主张壮胆。
而南海条款更是赤裸裸地偷换概念,刻意模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非法仲裁案的区别,将中国正常的岛礁建设和巡航执法污名化为"军事化行动"。
就在声明发布的同一天,美军"华盛顿"号航母就闯入南海,这种精心设计的"演出"暴露了四国联盟的虚伪本质,口称维护和平,实则制造紧张。
中国当然不吃这一套,早就准备好"三线并进"的柔性反制。外交层面持续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执法层面保持常态化巡航,今年上半年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累计巡航达90天。经济层面则通过RCEP深化与地区国家合作。这种刚柔并济的应对,使美日印澳的联合声明最终沦为纸上谈兵。
而且,美国主导的"四方机制"存在先天缺陷。印度始终拒绝在联合声明中明确点名中国,其外长苏杰生更在会后强调"印太应该是包容性概念"。
澳大利亚虽然附和南海议题,但贸易部长同期表示"希望稳定对华经贸关系",即便是最积极的日本,也在稀土问题上留有余地。
这种各怀鬼胎的联盟,随时都会面临破产,最终落得个自作自受的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