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开篇便知结局的电视剧,观众却说:“明知哪里是终点,流泪也要追下去。”
《沉默的荣耀》在家国同庆的日子里播出。这是国产剧第一次呈现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的真实事迹,揭秘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细节。该剧由杨亚洲导演,总制片人马中骏,总编剧卢敏,演员阵容包括于和伟、吴越、魏晨、曾黎、余皑磊等,正在CCTV-8、爱奇艺、咪咕视频热播,首播的实时电视收视率即突破了3%。
有观众将新剧视作《潜伏》的续集,可余则成是艺术虚构的角色,而吴石确有其人。事实上,不同于常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里绝大多数重要角色均以历史人物的真名亮相。这决定了,它的纪实属性、传记属性高于戏剧传奇。
为什么要创作这个结局命定的故事?导演杨亚洲表示,讲真人真事真历史,因“历史需要被诚实凝视,尤其当它浸透了信仰的热血与牺牲的沉重”。吴石的扮演者兼监制于和伟说:“那是怎样的时代,当时的人想些什么又遭遇了什么,我们想呈现出来;更想表达,我们骨肉相连,文化、民俗同根同源,我们不该分离、不该分割——这就是剧的主题。”
历史的真实
历史不仅早就“剧透”了悲情走向,还限定了叙事的时间跨度。1949年8月,福州解放前夕,吴石登上了飞往台湾岛的专机。明面,他履新“国防部”参谋次长一职;暗里,他为中共华东局工作、提供情报。此时,距离他因叛徒出卖而入狱只有7个月,离他和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被枪决不满10个月。就是在烈士的生命倒计时处,《沉默的荣耀》起笔了。
极端的时空限定下,真实成为创作的一大要义。如杨亚洲所言,要让观众理解并共情这沉默中的伟大,“我们最终选择向真实深深鞠躬”。因惟有复原历史真相,才是对更多无名英雄最深情的致敬。
剧中,吴石初到台北,原“东海情报小组”即遭重创,交通线一度中断。为把事关金门战役的情报及时送出,他以身入局、亲赴香港。饶是如此,一步之差功亏一篑。此行,不仅有谍战剧普遍的智计比拼,更进一步辐射到国民党内部错综的权力博弈,及那个年代中共华东局、中共华南局在香港的不同呈现。再看西南战场一幕,吴石在国民党内部建议死保成渝双城,看似博取“上峰”欢心,实则暗藏韬略,隐蔽战线与正面战场的关联,在同类剧中少有地如此直观挂钩。
从金门战役的情报迟来一步,到西南战场谋略正当时,如果说与历史合辙的主线脉络、社会氛围至人物言行举止,是优秀谍战剧忠于历史的应有之义,那么《沉默的荣耀》更特别也更难得地铺展出一条以往少有的暗线:它从隐蔽战线的组织结构、历史大局的纵横剖面,揭开这场斗争何以艰苦卓绝的冰山一角。
人的真实
什么样的人能化作尖刀直插敌人机要?
他是军事奇才,却绝非“战争机器”。他被同事称作“吴状元”,被蒋介石点名要求当翻译,吴石其人的文韬武略,渗透在故事的字里行间。与此同时,剧集从一开始就用细腻笔触勾勒吴石小家的样貌。他有感情甚笃的妻子王碧奎,他与妻“约法六章”以安抚其心;他有远在内地的儿女,也有带在身边年纪尚小的孩子,远隔千里的牵挂、近在咫尺的忧虑,都沉沉压在父亲的肩头。家国大义与小家的情感所系同步交织,观众得以从人之常情揣度英雄之艰。
他是奇才,却绝非孤勇者。为掩护吴石,张灏在千钧一发之际举枪饮弹;为守住译电密钥,谢仲豪与敌人周旋搏斗、跳窗后身亡;为避免落入虎穴,交通员德英毫不犹豫跳海自尽;追随吴石,对年轻的聂曦而言,是忠诚于老师,也是忠于家国团圆的理想;与吴石并肩战斗,对为人母的朱枫来说,是一个本可以另有安全之选的“下策”,也是一次纵使缺少经验也要抱定赤诚心奔赴战场的逆行……《沉默的荣耀》中,隐蔽战线的奋斗者何止一二,有名的无名的,太多人在个体与家国信念的抉择中毅然选择后者,用“小我”的生命守护“大我”。
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吴石是台湾隐蔽战线英雄群像的缩影,又有他个人可感知、可触碰的血肉真情。这样一个外在与内在皆饱满、真实的人物,观众更易与之共情、为之动容。
信仰的真实
有观众注意到,《沉默的荣耀》在每位历史人物登场时会配上字幕以示身份。吴石、吴仲禧、万景光、朱枫、陈宝仓……他们来处不相同,也并非悉数中国共产党人,却在历史风云处并肩。他们共同的信仰是什么?
故事开篇,中共地下党员吴仲禧传达完组织任务后,对吴石说了掏心窝的话:“我个人建议,不要去(台湾)。”撇开当时岛内的氛围,已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吴石,倘能留在家乡看新中国的诞生,“那是多么幸福的事!”
后来在台北,陈宝仓约请吴石。叙旧也好,互相试探也罢,河北人为吴石挑选闽侯厨师掌勺的馆子、吴石此后回赠驴肉火烧践行,英雄在乡愁里渐渐读懂彼此的一片冰心。待朱枫抵达台北,补贴家用在明,寻机长留在暗,她找到的突破口也是那些从五湖四海到台湾的人们,聊以慰藉乡情的辣椒面……
吴石他们牺牲后20余年,诗人余光中写下《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倾诉对祖国的绵绵思念。而对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他们来说,身处光明与黑暗激烈撕扯的时刻,他们本有更安稳的选择,去解放区、回上海、参与新中国建设。可不约而同,他们毅然投入暗夜深海,唯一的光源,是心中那团为新中国燃烧的信仰之火。
在家乡福州的那次深谈,吴石对吴仲禧说:“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英雄慨歌、家国深情,尽在乡音唱词,“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催人泪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了吴石他们对祖国统一、家国同圆的渴盼,就不难理解,当年,为什么会有以千计的热血儿女,与吴石一样背井离乡、投身暗夜。
荣耀不会沉默。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今天,当我们手握历史的答案回望他们的无悔选择,更会明白,吴石一次次远眺海岸线时心头那份家国厚义——岂曰“东海”无声、潜伏无言,每一次波涛拍岸,都是回家的心声:团圆!团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