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看新闻报道,当地时间9月17日,消息一出便在中美科技圈掀起波澜。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向国内头部科技公司下达明确指令,要求全面停止采购英伟达的所有AI芯片,甚至连现有订单都要终止。此前两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宣布对英伟达展开反垄断调查,这一连串动作让市场意识到,这不是突发事件,而是长期摩擦的集中爆发。英伟达曾在中国市场运作多年,可面对政策压力和信任危机,终于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问题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说起。过去几年,美国对高性能芯片出口中国不断施压,英伟达在特朗普政府政策下,一边停止高性能芯片出口,一边推出所谓“中国特供版”H20芯片。然而,这种特供芯片不仅性能大幅缩水、价格高企,交付周期还存在问题,让中企使用时倍感被动。更严重的是,芯片安全性疑虑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验证。中企的服务器和核心数据若长期依赖这种带有潜在风险的产品,显然无法安心。美国曾靠技术优势进行监控的历史案例,让中方对此高度警觉。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极力说服特朗普政府,为重新打开中国市场取得条件:允许H20特供版销售,但需上缴中国市场利润15%。对黄仁勋来说,中国市场每年超过百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AI应用舞台,错过不可想象。然而,即便政策暂时放行,中企态度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企业不再采购H20芯片。这让黄仁勋焦虑,也让美国企业对特朗普政策产生了新的警觉。Anthropic CEO阿莫迪甚至公开表态,美国在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可能是当前对华的唯一优势,若继续摇摆不定,将彻底失去市场份额,他直言AI可能改变国家命运,渲染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度。
回顾整个过程,可以看到美国政策的不连续性。特朗普政府一方面限制出口,一方面又批准特供芯片,并通过上缴利润方式试图平衡市场与国家安全。政策反复,让美企陷入两难:既要保住中国市场,又要服从国内政策压力。中方显然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反垄断调查和采购禁令,表明合作必须公平、安全,不能一边享受市场一边设置障碍。黄仁勋的焦虑不仅是商业损失,更是政治博弈中企业夹缝的真实写照。
中方此次动作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停止采购英伟达芯片不仅是对美国技术霸凌的回应,更是对国内产业的一次推动。多年来,中国半导体企业加速自主研发,从最初依赖进口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中企的替代能力在稳步增强。H20特供版的边缘化,正是国产替代战略落地的信号:长期依赖美企只能被动受制,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产业安全。中方用政策倒逼技术升级,这种“先防后攻”的思路,展示了战略耐心和自信。
美国内部对此也出现分化。阿莫迪强调限制出口的重要性,担心失去市场和技术优势;而前商务部长雷蒙多则认为阻止中国发展是短视行为,应靠自身创新保持领先。可以看出,美国在“封锁与创新”之间摇摆不定,而这种摇摆本身正加速中国科技自主化进程。市场的巨大容量和政策的稳定支持,使中方在面对美企挑战时拥有充分筹码。
黄仁勋此次的处境格外尴尬。一方面,他必须继续服务中国市场,维持长期战略布局;另一方面,他又受制于美国政策和政治环境,无法完全自主决策。中方监管机构的要求,让英伟达在市场和信誉上双重受压。H20芯片若不能提供安全证据,再加上被中方定义为“不安全、不环保、不先进”,合作空间被迅速压缩。这种情况下,黄仁勋想要完全保住市场几乎不可能,只能寻求策略上的折衷。
从更大格局来看,这一事件凸显中美科技博弈的深层逻辑。美国试图依靠芯片优势遏制中国,但政策摇摆和中方自主创新速度让所谓的优势变得脆弱。中方通过明确底线、政策干预和产业扶持,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所谓“唯一优势”面临瓦解。美媒甚至直言,特朗普几个月的政策反复,几乎一举败光了美国在华的芯片优势。
未来的走势值得关注。中美在AI和高端芯片领域的摩擦不会消失,市场与政策将继续交织。美企如英伟达在华业务将长期面临不确定性,而中方通过自主研发和政策支持逐步掌控产业安全。短期看,中企暂停采购是防御行为,长期看,则是战略升级的必然选择。中美科技博弈的规则正在重新书写,而谁能真正掌握技术自主权,将直接决定未来全球科技格局。
中方的战略耐心和自主研发成果,让任何依赖美国政策的企图都显得被动。特朗普的赌局,至少在目前,输得彻底。美国想凭借芯片优势遏制中国的发展,不仅难以实现,还可能进一步激发中方自主创新的动力。中美科技竞争,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中国市场的规则已经明晰:公平、安全、自主,才是唯一通行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