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市场的预制菜讨论持续升温之际,曾凭借一道酸菜鱼火遍全国的太二酸菜鱼,意外成为舆论焦点。“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的话题强势登陆热搜,1.6亿的阅读量与3.4万的讨论量,直观展现出大众对这个昔日“网红餐饮标杆”的关注。从曾经门店前绵延两小时的排队长龙,到如今一年关停65家门店的境遇,太二的起伏背后,藏着餐饮行业转型期的典型命题。
## 争议爆发:6分钟上桌的酸菜鱼与预制菜疑云
争议的导火索,源于消费者对“新鲜”的直观感受被打破。多位消费者在杭州、南京等城市的太二门店就餐时发现,作为招牌的酸菜鱼从点单到端上桌,耗时仅需6至7分钟。这样的速度让常吃酸菜鱼的食客心生疑惑——传统餐饮中,活鱼现杀、处理内脏、切片腌制再到入锅烹饪,整个流程至少需要20分钟,6分钟的出餐效率远超常规操作。
更让疑虑加深的是预制菜产品的现身。有消费者在山姆超市货架上发现了太二品牌的酸菜鱼预制产品,3份装的包装售价119.9元,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长达12个月。这一发现与门店“新鲜制作”的宣传形成反差,不少人开始质疑:“门店里的酸菜鱼,是不是也是加热就能上桌的预制菜?”
面对汹涌的质疑,太二客服给出了明确回应。依据2024年三部门对预制菜的官方定义,客服表示全国现有68家“鲜活门店”确实采用活鱼现杀模式,其余547家门店使用的是中央厨房预加工的鱼柳,这些鱼柳运抵门店后,会由后厨员工现场切片、腌制,再搭配同样需门店现场组合的酸菜和调味料进行烹饪,严格意义上不属于预制菜。
“鲜活门店”的运作细节也随之曝光。上海一家标注“鲜活升级”的门店店长透露,活鱼每日分两批配送至店,早上和下午各进行一次集中宰杀,杀鱼后还需经历40至50分钟的腌制流程,并非消费者理解的“现点现杀”,否则无法满足出餐时效要求。杭州宝龙城店作为当地仅有的一家鲜活门店,工作人员称活鱼到店后全程在后厨处理,若顾客有需求可进入查看活鱼,上桌时间通常在10到15分钟。但这样的解释未能完全打消疑虑,核心矛盾集中在信息透明度的缺失。
对比其他品牌的操作,太二的回应更显被动。老乡鸡早已公开公示现做菜品与预制菜品的具体比例,并附上完整的食材溯源报告,让消费者一目了然;麦当劳等快餐品牌虽也依赖中央厨房,但客单价仅30元左右,主打效率的定位让消费者包容度更高。而太二71元的客单价,与模糊的食材来源披露形成落差,让消费者觉得“花了现做的钱,却没享受到对应的新鲜保障”。
## 口碑滑坡:性价比失衡与竞争挤压的双重打击
预制菜争议只是导火索,真正让消费者流失的,是性价比与体验感的持续下滑。太二的客单价从2021年的80元逐步下调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69元,2025年虽小幅回升至71元,但消费者的感受却是“越吃越不划算”。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菜品本身。有食客在社交平台晒出对比图,曾经厚实的鱼片变得薄如蝉翼,原本占据大半碗的鱼肉,如今被豆芽、金针菇等配菜挤占了大量空间。“碗看着挺大,底下全是汤和配菜,两个人点一份套餐根本不够吃”成为常见评价。更让老顾客失望的是酸菜口感的变化,曾经脆爽入味、酸度适中的酸菜,如今变得软烂发咸,失去了标志性的风味记忆点。
米饭收费模式的调整更添不满。太二将米饭改为5元一位可续加,但分量设计引发吐槽——单次盛放量极少,消费者需多次起身续加,不少人调侃“5元买的不是米饭,是来回走动的运动量”。
家庭自制与预制菜包的价格对比,更凸显了堂食的性价比劣势。在菜市场,80元能买到三四斤鲜活的草鱼或黑鱼,再搭配酸菜、泡椒等配料,足够三四人食用,且能保证绝对新鲜。即便是山姆等渠道销售的太二预制菜包,单份价格也仅为堂食的三分之一,性价比差距让不少消费者选择“在家解馋”而非到店消费。
性价比问题之外,太二坚守多年的经营模式也逐渐失效。早期凭借“不拼桌、不加位、四人以上不接待”的特色规则,太二成功打造出年轻化、个性化的品牌标签,吸引了大量追求格调的年轻消费者。但长期单一的酸菜鱼品类,让消费者极易产生味觉疲劳,“吃一次新鲜,第二次就腻了”成为普遍反馈。
外部竞争的加剧更让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酸菜鱼赛道早已不是太二一家独大,“鱼你在一起”以35至40元的人均消费,在全国开出2437家门店,凭借亲民价格快速抢占市场;新锐品牌“落汤鱼”将人均消费压至26.55元,门店数量也达到622家。这些品牌主打快餐化、便捷化,精准分流了太二的核心客群。
数据最能反映市场的反馈。截至2025年6月,太二在一年时间里减少了65家门店,沈阳等城市甚至出现全区域闭店的情况。翻台率从2021年的4.4次/天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3.1次/天,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3%,在母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73.4%下滑至70.8%,曾经的“排队王”陷入明显的增长困境。
## 紧急自救:从规则松绑到“鲜活转型”的全面调整
市场的倒逼之下,太二启动了成立以来最彻底的调整,从品牌规则到产品结构,再到门店体验进行全方位改造。
最引人注目的是特色规则的全面放开。延续多年的“四人以上不接待”被彻底取消,门店新增六人桌,甚至可根据需求拼接餐桌接待多人聚餐。“不外卖、不打包”的限制也成为历史,外卖业务全面上线,还曾试水纯外卖卫星店。辣度选择不再固定,新增微辣、中辣、特辣等多个梯度,满足不同口味需求,品牌口号也更新为“比酸菜更好吃的活鱼来了”,将宣传重点从酸菜转向鱼的新鲜度。
产品端打破了对酸菜鱼的单一依赖。菜单上新增了炒牛肉、炒土鸡等硬菜作为主打,搭配多款家常小炒与凉菜,形成更丰富的菜品矩阵。部分门店还试点了创新品类,苦瓜雨衣甘蓝酸菜鱼便是其中代表,试图用健康食材搭配传统口味吸引新客。
门店体验的升级聚焦在“透明化”与“温馨感”。装修风格从原本的工业风改为原木风格,暖色调灯光搭配木质桌椅,弱化了曾经的“高冷”感。更关键的是厨房透明化改造,68家“鲜活门店”全部采用明档厨房设计,消费者可清晰看到鱼片腌制、菜品烹饪的全过程。门店入口处增设电子屏,实时滚动显示当日活鱼的配送时间、宰杀数量等信息,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还能查看活鱼的产地、检测报告等溯源数据。
渠道与品牌延伸上的布局同步推进。太二在社区布局“太二鲜厨”门店,主打高性价比家常菜,客单价控制在40元左右,精准对接家庭日常用餐需求。同时主动拥抱预制菜赛道,通过山姆等线下渠道与线上平台拓展预制菜销售,仅2025年上半年,预制菜货品收入就实现了140%的同比增长。
转型已显现初步成效。完成“鲜活升级”的试点门店,周末翻台率回升至6至8次,同店销售额较改造前增长30%,证明“新鲜”与“透明”的策略确实能打动消费者。但挑战依然存在,全国547家门店中仅68家完成改造,且明档厨房搭建、活鱼供应链升级等环节都伴随着高额成本,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平衡运营成本,成为太二必须解决的难题。
当前酸菜鱼市场规模已突破600亿元,赛道仍有广阔空间,但竞争的核心早已从“网红营销”转向“价值匹配”。太二的“鲜活转型”试点店门口,重新出现了等待就餐的短队,电子屏上滚动的活鱼溯源信息前,不时有消费者驻足查看。山姆超市的太二预制菜货架前,也有不少人拿着包装比对价格。这些场景的背后,是太二在信任重建路上的点滴努力,而这份努力能否转化为持续的市场认可,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