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最近比较火的两个银行贷款相关热点,一个是21世纪经济报的《进入“2时代”,经营贷打响价格战!中小银行:跟不起》和消金界自媒体的《利率最低3.1%,“养老贷”来了》。
这两个热点的核心就是,银行贷款杀疯了!
的确,2025年的银行贷款市场已杀成一片红海。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社融规模持续收缩,逼得银行在经营贷和消费贷上杀红了眼,利率跌破2.5%已经是常态、甚至七十多岁老人也能贷款了。从结果上就是银行被“三杀”,第一杀是“价格杀”, 贴着成本线割肉抢市场。第二杀是“拓客杀”,连养老金群体都不放过,第三杀是“返佣杀”,银行靠返佣买客户制造虚假繁荣。风险早已悄然堆积,不良率攀升、监管重拳频出、客户偿债能力透支。当规模冲动压倒理性定价,整个市场正在危险的钢丝上狂奔。
这时候应该回归理性,不应该被市场情绪左右,还是那句话,只要不是迫不得已,就应该主动收缩,能少扩张就少扩张,能不扩张就不扩张,甚至规模、收入和利润降低一些也没事儿,短期的撤退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出击。

银行的规模焦虑与零和博弈
这个时候激进的银行会被三杀,就是前面提到的,价格杀、拓客杀和返佣杀。
价格杀就是贴着成本放贷,先是国有大行主动发起价格大战,建行“快贷”降到2.8%、邮储“邮享贷”挂出2.78%的地板价,接下来各地农商行和城商行被动迎战,浙江某农商行甚至提出2.4%的抵押贷款。要知道经济下行期小微贷款不良率普遍接近甚至超过1%,扣除运营成本后银行基本在亏本赚吆喝。更夸张的是,消费贷额度上限从20万提到50万,某大行甚至对白名单企业员工开放100万线上消费贷额度,这100万的资金用途随便查查,如果每个都定义违规一定有冤假错案,如果只查一半一定有遗漏的类似进股市、理财的违规现象。
拓客杀是连70岁老人都是“优质客户” ,当在职群体被薅秃后,银行连退休老人都不放过。湖南多家农商行推出“养老贷”,借款人年龄上限直接拉到75岁。美其名曰“改善晚年生活”,实则让老人押上养老金还贷,每月退休金扣掉月供还剩多少吃饭钱?这就是一场银行与客户的零和博弈。之前北京市场的“以房养老”爆雷还历历在目,当时很多中介忽悠老人“反向贷款”,抵押房子换贷款,每年拿点利息,听起来像理财,实则风险全转嫁给弱势群体,最后大量爆雷。因为退休人员收入不稳、突发医疗支出多,违约概率天然高,如果有明确经营和消费用途不是说必须拒之门外,但是银行却为冲规模设计产品大可不必。
返佣杀就是佣金换客户,金融套利狂欢。最典型就是之前车贷领域的高收高返。银行为了抢4S店渠道,给经销商塞15%-17.5%的返点(燃油车5年期),经销商再拿部分返点贴给客户制造“0利息”幻觉。客户以为捡了便宜,实则利息早被返佣包装成“优惠”。监管重拳整治后(如重庆金管局1月叫停高息高返),银行又玩起“低收低返”,15%利率返6%,本质仍是返佣买客户。这种模式催生大量骗贷漏洞,虽然借款合同可以约定提前还款违约金,经销商教客户贷款满2年后“提前还款免违约金”甚至放款后就去投诉去闹,银行一般都是顶不住的,会导致银行收不到利息反赔佣金。

规模狂欢下的冷思考
这是一笔永远都算不清的账,因为低利率+高不良=慢性自杀。
眼下消费贷和经营贷利率已与不少银行的FTP成本倒挂,例如银行FTP定价2.6%,但贷款只收2.4%,每放一笔银行净亏0.2%。更危险的是,2024年消费贷不良余额同比涨12%,部分股份行动态拨备已绷到极限。若经济继续下行,不良率突破2%将成定局,那时银行真的是贴钱放贷赚吆喝。
这是停不下的车,规模绑架经营,饮鸩止渴。某股份行个贷经理自曝内幕,“分行天天逼我们放款,利率低于3%的客户周一前必须提款!” 这种“薄利多销”逻辑看似合理,实则忽视了一个致命问题,消费贷期限普遍5-7年,当前低利率一旦锁定,未来若市场利率回升或不良爆发,银行将彻底丧失腾挪空间。当“市场占有率”成为高管KPI时,理性风控早已让位于规模焦虑。
最好的出路是退出乱局,不良还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银行就不要瞎参合了,实在是必须冲规模保持那岌岌可危的不良率的银行也要“力出一孔”。
银行高管们该醒醒了!与其蒙头冲规模,不如坐下来算清三笔账,一笔是资金成本账,存款利率降不动了,净息差已是生死线,第二笔是风险定价账,别幻想“以量补价”,经济下行期长尾客户违约率是指数级上升。第三笔是监管合规账,别干一个业务既不赚钱又违规,真的要违规就死干一个业务起规模,至少摊薄违规成本。
如果不良压力不大,还是趁早退出这场非理性价格战,若迫不得已必须放贷,就“力出一孔”聚焦一个场景,实在短期压力太大的可以专攻网贷,至少短期不良不会爆,也有不菲的收益,就算吃罚单也值得。如果短期压力不太大的建议研究对公场景金融,至少会的人还不多,可能有机会,这块也是笔者后续主要投入研究和探索的市场。
这场乱战,银行若再不主动刹车,等来的将是更严厉的监管重锤。当所有人都在疯狂时,停下来可能才是真正的智慧。(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