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北京这场雨让故宫的龙吐水了,六百年前排水系统比现代还顶用
10794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最近北京下大雨,我刷手机看到个视频,故宫太和殿前那排石雕龙头全在喷水,跟喷泉似的。底下金水河涨得挺快,可台上一点积水都没有。这玩意儿是明朝时候建的,到现在六百年都没大修过,连2012年那场特大暴雨都撑过来了。
有人拍视频说当时雨下得挺猛,但故宫台上雨水就往下流,龙嘴往外喷,跟流水线似的。现在咱这儿下雨路都淹,他们那儿一点事儿没有。台基三层高,全是靠坡度和地下的暗沟排水,根本不用抽水泵那些设备。
明朝人设计得挺讲究,台上坡度有八厘八毫的斜度,砖缝里还有凹槽。雨水顺着龙嘴流到金水河,再通过地下渠排走。整个系统就跟人体血管似的,全靠自流,不用外力。
那天下雨,故宫那边雨量大概每小时五十毫米,可地面就是不积水。反观现在咱们这儿,下点急雨路上全是水坑,车都过不去。人家故宫六百年前的设施,比现在好多新小区的还管用。
听说故宫排水能这么好,是因为当时工匠把地形高低算得很准。龙嘴大小也有讲究,不是随便凿出来的。就连地砖缝都留得恰到好处,能导水还不容易堵。
2012年那场暴雨,北京不少地方都泡在水里,故宫倒是没事。后来翻资料才知道,那时候排水系统还跟现在一样,没怎么改造过。这说明老东西有时候真比新玩意靠谱。
最近网上有人说现在建房子光追求高科技,反倒忘了老祖宗的经验。故宫排水系统不靠钢筋水泥,全凭计算和自然地势,反而用到现在也没坏。可能真该多研究研究这些老物件。
有回下雨我去过故宫,当时地上确实干干净净。导游说这叫“千龙吐水”,以前皇帝登基的时候也见过这种场面。现在被拍到视频,才知道这系统真有用。
周边居民说故宫排水除了金水河,地下还有暗渠连着护城河。雨水从龙嘴里出来后,顺着明沟排到地下,再流到更远的地方去。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跟现在的智能系统比也不差。
看报道说故宫排水系统能抗每秒0.8米流速,比一般城市管网强多了。人家六百年前就能做到,现在技术先进了反而不行,可能问题不在硬件,而在设计思路。
前几天路过我家楼下,又见积水到膝盖。要是每条街都按故宫这套办法设计,说不定雨再大也不怕。不过老建筑占地太大,现在城市密度高,可能也不太适用。
有专家说故宫排水是个生态循环系统,雨水排出去还能补给河道,不像现在流到下水道就没了。这种可持续的思路,现在才慢慢有人提,古人早用过了。
听说故宫地砖缝隙里有天然矿物质,雨水冲刷不腐蚀,所以才用到现在。现在用的材料防腐是好了,可设计上还是不如古人的细致。可能得从这两方面结合才对。
最近抖音上很多人玩“找老排水口”的游戏,拍胡同里的老砖沟、桥洞下的暗道。虽然没故宫那么壮观,但多少能看出古人如何处理雨水的痕迹。
这场雨让人明白,有些东西看似简单,实则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故宫的排水系统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不断改进的结果。现在的技术或许能在效率上超越,但设计理念上还有差距。
现在网上讨论激烈,有人提议新建小区参考故宫的设计。不过专业人士说地形限制太多,没法照搬。只能借鉴思路,比如多考虑自然坡度,减少硬质铺装。
其实老城区不少胡同还保留着传统排水方式,下雨时水流得比柏油马路快。但这些年为了美观,很多地方都改造成地下管道,结果反而更容易堵。
总之这场雨让大家重新发现老建筑的实用价值。故宫龙吐水不只是景观,更是古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现在建东西光想着新颖,倒忘了实用才最重要。
天气预报说北京还要下雨,希望这次大家出门别再趟水了。要是哪天路上见着老排水口,说不定也能想起故宫那些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