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医疗领域掀起一阵新风潮,不少医院诊室里除了穿白大褂的医生,还多了一位“新同事”——医疗大模型,这位虚拟医生不仅能帮专家查资料、搞科研,还能参与疑难杂症的多学科会诊。
从辅助诊断到健康管理,从康复训练到心理辅导,AI问诊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走进了诊疗室、病房甚至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从“天枢”“观心”到“瑞智病理”,各类医疗大模型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密集落地。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国内医疗大模型数量已逼近300个,较年初增长逾百个。这一波技术浪潮,不仅让临床诊疗效率得到提升,也让人们对“全自动AI医生”充满遐想。不少人好奇,这些AI问诊系统,到底离真正的“医生”还有多远?它们是真能扛起诊疗大旗了吗?
如果说几年前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多是“雷声大雨点小”,那如今可以说是真正落地了,不管是三甲医院还是基层社区,AI问诊系统正在成为医生工作中的常见工具。
在北京房山区的一家基层医院,一位面部肿大的患儿在初诊无果后,医生借助刚引入的AI儿科助手进行了多轮“对话”,最终AI提示可能是腮腺炎,为确诊提供了关键方向。
这类系统背后,是几百位儿科专家的经验沉淀和数千种疾病知识的学习成果,技术的进步也让医疗大模型的开发门槛降低,它们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代码,而是真正走进了门诊、病房,甚至患者的手机端。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在为AI医疗“开路”,从2024年底开始,国家多部门接连出台文件,明确支持AI在辅助诊断、健康管理等场景的探索,甚至将其纳入医保价格立项指南。
除了诊断辅助,AI在康复和心理领域也展现出不小的潜力,杭州有医院引进外骨骼机器人,帮助下肢瘫痪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北小六”AI机器人则能在心理初筛中与用户对话,评估情绪、认知等问题,并根据严重程度给出建议或转诊提示。
在学校场景中,AI心理辅导模型也开始试点,帮助教师动态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尤其在师资不足的乡镇学校,这类工具填补了重要空白。
目前,多数医院选择与科技公司、高校合作研发这类模型,它们正在成为医生的得力帮手,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它像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帮忙处理重复性高、数据量大的任务,让医生能更专注于复杂决策和患者沟通,医疗大模型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帮忙提升效率的。
当然,目前AI问诊还处在“辅助”阶段,还远未到“独当一面”的程度,虽然名字里带“医生”,但现在的医疗大模型离真正的AI医生还有差距。
如果说AI问诊是前线应用,那医疗大模型就是后方,这两年,医疗大模型确实迎来了一个爆发期。什么叫“大模型”?
简单说就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AI系统,能理解、生成专业内容,甚至进行推理,在医疗领域,大模型不仅要懂语言,还要懂医学知识,比如疾病诊断、用药指南、影像分析等。
以前医院想自研AI系统,得投入大量算力、人才和数据,现在可以基于成熟模型做定制化开发,速度快了不少。
不过,大模型虽多,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模型只能做知识问答,有的专注影像分析,还有的试图模拟医生思维。关于“AI医生”,业内还没统一说法,但专家认为,AI医生则要有能力独立接诊,能“自主治疗”才是核心标准。
目前市面上的所谓AI医生,有的是问答系统,有的专注影像分析,功能不一而足。
技术本身也有短板,误诊的案例暴露出AI可能存在误判风险,模型的“黑箱”特性,即决策过程不透明,以及可能产生输出错误信息,都是潜在隐患。
而且医疗数据往往散落在不同医院,格式不一、难以共享,导致模型在训练时“吃不饱”或“吃不好”。基层数据不规范,罕见病数据更是稀少,有研究显示,AI诊断罕见病的准确率还不到60%。
除了技术,社会接受度也不高,不少患者虽然知道AI水平可能不输专家,但还是更信赖真人医生,医生和医疗机构则担心成本高、责任不清。AI医生要想“上岗”,还得跨过技术和心理的双重门槛。
面对这些难题,科研机构和医院并没停下脚步,反而在尝试用不同方法“培养”AI医生,当前多数AI还停留在辅助决策层面,而真正的突破点在于让AI具备一定自主治疗能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到一个具体领域,看看AI在心脏医疗中的实际表现。

从问诊辅助到专科应用,医疗大模型确实已在许多场景中展现出价值,尤其在心脏领域,AI已能帮助分析冠脉流量、提示房颤风险,甚至辅助医生规划手术方案,可穿戴设备结合AI,还能实现术后智能随访,提升康复管理效率。
AI问诊的加速落地和医疗大模型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技术赋能医疗的广阔前景。从辅助诊断到健康管理,从基层医疗到专科会诊,AI正在成为医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但它不是来取代医生的,而是来增强医疗能力的,尤其是提升效率、弥补资源不均、降低人为误差。
不过真正的AI医生之路仍漫长,技术要更稳健,数据要更丰富,信任要更牢固,规则要更清晰,它既需要科研界的持续攻关,也需要政策端的合理引导,更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开放接纳。

可以肯定的是,AI医疗正在重塑未来的健康图景,也许不久的将来,AI会成为每个医生的“标配工具”,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全方位赋能医疗流程。这或许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但每一步扎实的探索,都在让我们离那个更智能、更高效的医疗时代更近一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