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夏天,运动不等于健康,甚至可能要命。不少人以为出汗就是在排毒,是身体变强的标志。但真相是,在高温天气下,随意运动可能正在悄悄摧毁你的身体调节系统。
郑州一名年轻男子,仅仅跑步五公里,就突然倒地昏迷,送医时体温高达40℃,被诊断为重度热射病,命悬一线。很多人根本不了解,高温天运动失控的后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出点汗没事”?错了,热射病就是这么来的
不是每次出汗都是好事。当外界温度超过35℃,尤其湿度也高时,人体的散热通道就像堵车的高速公路一样,彻底瘫痪。
汗液蒸发减慢,体内热量排不出去,核心体温飙升,当体温超过40℃时,细胞开始“热崩溃”,器官逐个受损。如果不及时降温,死亡率可达50%以上。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高温中暑健康提示》中明确指出,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是导致热射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并不是你体质差,而是人体的极限本就经不起高温+运动的双重夹击。
尤其是在气温超过33℃、湿度高于60%的天气里,哪怕是年轻人,也可能在短时间内中暑甚至休克。
锻炼不分天气?夏天运动最容易犯的三个致命错误
第一,在错误的时间锻炼。有些人喜欢清晨或傍晚跑步,觉得“凉快点”。但夏天的地表温度在日落后仍然高达40℃以上,人体散热压力仍然极大。清晨空气湿度高,汗蒸发更慢,也是中暑风险高峰期。
第二,不做热适应训练就猛上强度。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想着“减肥加速”,但中国疾控中心提醒,没有逐步适应高温的过程,贸然高强度运动,是引发热射病的重要原因。身体没有时间调整,直接“死机”。
第三,喝水不及时或错误补水。很多人渴了才喝,甚至只喝冰水或含糖饮料。结果不仅不能降温,反而可能造成胃肠痉挛、血压波动。科学补水是少量多次,最好每15分钟补水200毫升,运动时间超过1小时还需补充电解质。
热射病不是虚惊一场,一旦发作就是生死时速
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形态,关键特征是体温超过40℃,伴随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症状。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热射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指出,发病后1小时内能否有效降温,是决定生死的关键窗口。
热射病不像普通感冒,绝不是“过几天就好了”。它会导致横纹肌溶解、肝肾衰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致命并发症。哪怕救回来了,也可能留下器官功能永久损伤。
更可怕的是,初期症状极其隐蔽。很多人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恶心、心跳快,误以为是“没吃饭”或“运动太猛”。等到真正昏迷时,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夏天该怎么运动?牢记这三点,关键时刻能救命
第一,避开高温时段。上午9点到晚上6点是高温红区,尽量选择清晨5-7点或晚上8点后,并注意查看“气象热指数”,不是看气温,而是气温+湿度的综合指标。
第二,控制强度和时间。夏天锻炼尽量选择室内空调环境或树荫下,强度以微汗但不气喘为宜。每次运动不超过40分钟,期间必须多次主动补水。
第三,做热适应训练。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高温体育锻炼指导建议》指出,初入夏季时应先进行2周的低强度适应训练,逐步拉长时间、提高强度,给身体足够的调整空间。
还有一点最关键:出现头晕、恶心、心跳快等症状,立刻停止运动、转移至阴凉处、脱衣通风、补水物理降温,必要时及时拨打120。
别再迷信“多出汗身体才好”,学会听身体的“报警”
很多人认为,夏天出汗多等于“排毒”,跑得多就是“自律”。但身体的调节系统不是无限耐热的机器。当你感到难受时,身体其实已经在发出危险信号。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5-2019)》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身体活动不足率接近80%,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运动量都越多越好。
运动的意义不是“硬扛”,而是科学调节、促进健康。在错误的环境下坚持锻炼,不是自律,是拿命在赌。
运动这件事,从来不是越狠越有用,而是要看“对不对”。高温天运动,必须“察言观色”,学会看天、看表、看身体。不懂科学锻炼,不如不锻炼。
参考文献:
①.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热射病专家组. 热射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8): 841-844.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高温中暑健康提示. [EB/OL]. [2023-06-15]. http://www.nhc.gov.cn/
③. 国家体育总局. 高温体育锻炼指导建议. [EB/OL]. [2022-07-22]. http://www.sport.gov.cn/
④.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5-2019)[R].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