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79年3月16日,广西边境一座临时搭建的观察哨里,几名解放军军官正在核对最后一批部队的撤离名单。
风很大,天还没亮透。
一个姓张的参谋把地图卷进背包,回头看了一眼山那边:那里,就是他们刚刚离开的越南战场。
那时候没人喊这场仗“战争”,官方的说法是“自卫反击”。
可光从兵力和规模看,这哪是小冲突?20多万中国部队,从多个方向压向越南北部,越军正规军、民兵都被卷进去。
打了不到一个月,战线却打穿了20多个越南城镇。
可就这么一场仗,中国主动宣布撤军。
说实话,很多人当时都看不懂。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更早说起。1970年代后期,中国刚刚结束“文革”,国内百废待兴,军队也几十年没打过大仗。
那时候的越南刚从美国手里“赢”了一场,也正是“得意”的时候。
可现实是,越南并不打算就此收手。
从1975年统一全国后,越南开始有点“膨胀”。
对中国,在边境不断挑衅。
对柬埔寨,直接出兵推翻了红色高棉的政权。
而这两个国家,中国都曾大力支持过。
尤其是越南对中越边境的打击,和对在越华侨的打压,搞得人心惶惶。1978年底,数十万华侨被迫离开越南回国,广西、云南沿线临时搭起了很多难民安置点。
那会儿中央就已经在评估军事行动的必要性了。
1979年2月17日,《解放军报》头版发了一篇《是可忍,孰不可忍》,消息一出,各大军区部队随即开拔。
广西、云南方向同时出兵,战争正式开始。
其实出兵前,很多人并不清楚这次任务到底有多重。
“我们这次,是打给人看的。”有部队干部在动员会议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简单,但分量不轻。
打,是为了打醒对手;看,是为了让苏联明白,中国不是纸老虎。
要知道,那时候中苏关系也很紧张。
苏联在越南北部修建军事设施,驻军,提供情报,越南已经彻底倒向苏联阵营。
中国的这一仗,也可以看作是对苏联的“亮剑”。
前线情况非常复杂。
越南军队虽然装备不如中国,但战斗经验丰富。
毕竟刚刚结束和美国的战争,山地作战、游击战都很熟练。
而中国部队,很多都是新兵,缺乏实战经验。
刚开战那几天,很多部队遭遇了不小的损失。
“我们一个排,出去十个人,回来就仨。”有老兵回忆时这么说。
不是夸张,而是真实记录。
尤其是在越南高平、老街一线,战斗非常激烈。
很多战士牺牲在攻坚时,也有不少是因为武器事故——这事儿说起来让人心里发堵。
据后来披露的数据,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伤亡大约2.7万人,其中牺牲6000多人。
而在这6000多人里,有超过500人并不是死于敌方火力,而是死于武器故障。
这不是个容易接受的事实。
那会儿中国军工还不成熟,有些枪支炸膛,有些炮弹脱靶。
前线士兵甚至不敢连发射击。
“枪一响,我就心里一紧——不是怕敌人,是怕自己这把枪。”有战士在给家里的信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不过,战争中也不是没有亮点。
中国的后勤调度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了高强度作战,尤其是直升机救援系统投入使用后,大量伤员得以及时救治,死亡率明显下降。
不少本该“没救”的士兵被救了回来。
还有一些部队,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了对越南多个重镇的控制,比如谅山、老街、高平。
这些城市后来被有序交还,而不是长期占领。
从战术上看,这场战争的目标非常明确:破坏越南军力、打击其嚣张气焰、震慑背后的苏联。
打到战略目标实现,就撤军,不恋战,不扩大战果。
这种“打一拳、收一手”的做法,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其实是一种理性选择。
有人说,那场战争“打了胜仗,却输了面子”。
越南后来一直宣称自己“赢得了战争”,原因很简单:中国撤军了。
可越南的代价也不小。
根据中国方面掌握的资料,越军正规军伤亡大约6万人,加上民兵、警察、地方武装等非正规力量,总伤亡超过10万人。
而这场战争之后,越南对中国边境的挑衅明显减少。
中越虽然后来还有一些零星冲突,但规模和强度都远不能相比。
还有一个小细节——战争结束后,中国对国产武器质量问题进行了系统反思和改革。
军工体系开始大规模整顿。
很多后来的改进型步枪、炮兵系统,都是从那段时间起步的。
说到底,这场战争虽然时间短,但对两国都产生了长远影响。
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战略试探,也是一次军队现代化的催促剂。
对越南来说,是一次警醒,也是一次实力的真实对比。
后来,那个姓张的参谋回到北京,没再去过边境。
但他记得,那年春天,撤军那天风特别大,天也灰。
他说:“车队过关的时候,有人站在车顶上喊‘我们走了’,可谁都没回头。”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谅山了。
参考资料: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年。
《解放军报》1979年2月17日头版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贺捷生主编,《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纪实》,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王树增,《战争与记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