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连杰的 “相爱相杀” :那些年我们⼀起 “ 打” 过的戏

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请勿转载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在拍戏中遇到的好搭档,好朋友。这些年从影经历中,与李连杰搭档的几部作品,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每每回想都心生感慨。

能在那段时光与他合作,我觉得自己也很幸运,尤其在香港电影发展期间,李连杰对我也是格外照顾。当时我们合作的好几部戏,他自己就是出品人。换个角度想,他作为老板,自然不会选不合适的人来影响作品质量,这既是对我的认可,也让我更珍惜每一次的合作机会。

我特别感激 90 年代那段岁月,与他携手拍了不少戏,而《霍元甲》算是我们合作中,他以老板身份参与的最后一部作品。印象很深的是,90 年代初刚和他合作时,他曾在拍摄《中南海保镖》时给过我一句关键建议。那场戏是从楼梯间打到厨房,拍完后他对我说:“其实你可以用间接性的方式来呈现情绪。”那时候我还在演艺路上历练,演打戏时一投入,眼神就容易过于凶狠,他的这句话点醒了我。若能慢慢铺陈情绪,等到最需要爆发的节点再释放那种狠劲,效果会更出彩。

与李连杰的 “相爱相杀” :那些年我们⼀起 “ 打” 过的戏

后来这些年,我在塑造角色时,常常会想起他的这句话,也逐渐将这种 “收放自如” 的方式融入表演里。其实真正成熟的表演,不是靠 “竖眉瞪眼” 来撑气场,而是凭借对角色的理解自然流露。这些宝贵的建议,我很庆幸自己当时能听进去,也靠着慢慢摸索,改变了过去诠释角色的固有方式。

谈到武打电影中套招的问题,其实我想说拍动作片哪有不套招的。无论是出招还是防守,都得提前磨合好,这样既能保证戏的流畅度,也能减少受伤风险。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中南海保镖》里有一场抓百叶帘的戏,动作比较即兴,就是随便挥几下、挡几下,这种场景确实没办法提前套招,也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在拍动作片时受伤就变成了常有的事。

与李连杰的 “相爱相杀” :那些年我们⼀起 “ 打” 过的戏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拍戏的氛围和现在很不一样,也正因如此,很多合作过的伙伴最后都成了朋友。那时候没有专属的房车,也没有独立的休息室,大家休息时都待在化妆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天,从拍戏技巧聊到生活日常,氛围特别轻松。尤其是李连杰先生,我很喜欢听他讲话 ,他聊的内容总能给我启发。他是个很会聊天的人,而我恰好是个好的聆听者,平时话不算多,也一直是这样的性格。或许正是这种 “一讲一听” 的默契,让那时候演员之间的情感特别纯粹,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

可现在不一样了,我平时不常待在内地,只有拍戏时才回来。就算在剧组遇到聊得来的人,拍完戏后大家也各奔东西,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常联系。除非是那种第一眼就觉得投缘,像是世交般的缘分,才会一直保持往来。至于我自己,对人际关系看得比较淡,总觉得没必要刻意强求,合得来的自然会留在身边,顺其自然就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