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太多热点值得讨论,但唯独这一句话,让人听完久久沉默。清华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孙立平说:“我们这代人,很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他没在骂人,而是在提醒我们:这一切,真的是时候该醒醒了。
讲真,如果一个连年飙升的GDP背后,是环境破坏、文化断层、价值扭曲,那咱们这代人活得再体面,也未必对得起后人。

01
这几十年发展快是事实,高楼一幢接一幢,路修得笔直又宽敞,城里人吃穿不愁,看起来一派繁荣。但脚下的这片地,真的还能撑得住吗?
为了盖房子,多少良田被水泥铺平,为了追利润,多少水源、空气、森林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你可能觉得无所谓,但你的孩子、孙子以后去哪找干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

有些城市的房屋空置率高得吓人,一栋栋楼白天晒太阳,晚上灯都不亮。这些“钢筋森林”看似辉煌,其实是吞噬了子孙未来的“空壳债”。
一边是还没住人的楼盘,一边是越盖越穷的农村,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资源被透支,环境被透风,到头来,什么都留不下。
再想想小时候河里还能摸鱼洗衣服,现在连下脚的地方都臭气冲天。这不是自然灾害,是我们亲手把土地“折腾”残了。

02
比起空气和水源变差,更让人心慌的是文化正在变薄。以前过年讲究对联、守岁、祭祖,现在变成了“抢红包+看直播”的网络闹剧。
传统文化被娱乐化、快消化、碎片化,最后变得谁都不记得。“写毛笔字”“讲老故事”“守传统节日”听起来像是别人的事,不是我们生活里真实存在的东西。
书越来越少人读了,字也越来越少人写了。短视频刷得飞快,手机翻得比书勤,结果汉字忘了怎么写,成语说不全,年轻人提笔就抓瞎。

文化传承如果断了,民族的精神根基也就松了。我们不是真忘了传统,而是忙到懒得去记,甚至觉得那些东西“没用”。
再看看网络上,一堆无底线内容靠搞笑、撒泼刷流量;你认真讲点传统美德,没人点开。谁还在乎“礼义廉耻”?能变现才算本事?
如果整天拿“赚钱”当信仰,“躺平”当生活方式,那咱们离精神“空壳化”也不远了。文化不是挂墙上的字画,而是咱们代代要过的生活方式。

03
讲公平,说实话,这几年最难受的就是普通人越来越难翻身了。想上个好大学,不光看成绩还得看你在哪个省;想看个好医生,也得看你住哪。
有人拼到600分却只能去二本,有人加分轻松上985。教育资源不均早就不是新闻,关键是你拼得过吗?拼不了,吃亏的只能是孩子。
房子、教育、医疗,本该是国家最该守的底线,现在都成了普通人难以负担的压力山。大家活得越来越像“考试机器”“还贷机器”,哪还有心情去思考价值、公平、尊严?

别说年轻人不努力,是太多人早已被现实逼到无话可说。
如果努力还不如“拼爹”,如果规则可以灵活变通,那社会的信任感还剩什么?一旦公平感崩了,社会只会越走越僵。
孙教授说得没错:社会最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不公。人可以穷,但不能没希望。如今的问题是,越来越多人看不到希望了。
说白了,咱们这代人如果连“给下一代留下一个能奋斗的环境”都做不到,那真的愧对了这个时代。

最后: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没人愿意先站出来扛。资源在被糟蹋,文化在被稀释,公平在被耗尽。装睡可以一时,醒来却可能已经晚了。
别等孩子长大问你:“我们为什么会活得这么难?”那时候你想说点什么,也说不出口。
从今天起,别再只盯着眼前那点蝇头小利,多留一份敬畏,少踩一点红线。塑料袋能少用一个就少用一个,老手艺能传一个就传一个,老话能讲一次就讲一次。

别让“遗憾”成为未来孩子对这代人的定义。我们也许不是救世主,但最起码能别做罪人。写在历史里的,是你怎么活,不是你怎么说。
别让子孙后代,在未来翻开历史那一页时,只看到一句——“他们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没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