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李在明还是选择了不来中国,最终由国会议长禹元植接棒,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在首尔会见中国驻韩大使戴兵,中方当面递交邀请,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活动。这等于给外界一个明确信号:李在明本人不来。礼宾序列里,韩国国会议长是第三号人物,仅次于总统与总理。北京把请柬交到这个层级,既顾全了面子,也留下了管道。

禹元植并非陌生面孔——2月他曾率团访华,哈尔滨出席了亚冬会开幕式,与中方高层会谈“超时”,沟通线路一直是热的。与此同时,由前国会议长朴炳锡率领的韩国总统特使团在8月24日抵京,进行为期4天访问,并转交李在明的亲笔信。节拍配合得很讲究:议长负责“出席”,特使团负责“阐释”,双轨并行,信息包含三层意思——尊重历史、稳定关系、保持弹性。

不敢得罪美国,也不敢得罪中国!李在明确定不来中国了,中方直接把邀请函递到韩国三号人物手中

为什么不来?韩国国内舆论在对华定位上已经形成撕裂的路径依赖,“亲华”“亲美”两个标签成了政治斗争的万能钥匙。李在明在竞选阶段提过“韩国不应介入台海问题”,当即被扣上“亲华”的帽子。如今他刚刚入主青瓦台,任何被拍成“对华示好”的画面,都会被保守派与媒体拿来做文章。把这种标签战放在阅兵这种象征性极强的场景里,风险指数拉满。政治家真正要做的是管控无谓风险,这里没有浪漫空间。

有人担心,这样的折中会不会被华盛顿解读为“摇摆”,其实对美韩关系无损。议长层级出席,不涉及同盟义务的任何实质调整,不触碰美方对盟友的关键雷区;同时,它给了韩国产业界与社会舆论一个“对华沟通还在”的信号。华盛顿更看重的是三边演训、对朝威慑、敏感技术与投资管制、供应链去风险化这些硬指标。只要这些账户不丢,照片里的礼节动作,都在容忍范围内。北京看重的,是不在台海起哄、不在经贸上搞排他、不在安全上当桥头堡这三条红线。彼此认账,折中是策略,不是退让。

不敢得罪美国,也不敢得罪中国!李在明确定不来中国了,中方直接把邀请函递到韩国三号人物手中

一边是朴炳锡率领的特使团为期4天访华,转交李在明亲笔信,强调“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实用外交”,阐释新政府方针;一边是禹元植来华出席9·3纪念活动,这是他今年第二次访华。这套组合拳的含义很直白:李在明此刻把“韩美同盟”为优先序,对华这边不掉线、不挑衅、留空间。新加坡与韩国媒体的解读基本一致:在先访日美的同时,派议长来华,强调韩中共同的历史认知,维持稳定,为年底APEC中方出席营造气氛。这不是单回合的交易,更像是“把第一粒纽扣扣好”。

把视线稍稍外扩到华盛顿那端,也能理解首尔的顾虑。特朗普在白宫与李在明的首次会晤虽“气氛融洽”,但没有联合声明、没有重大成果,对经贸与安保的硬议题留下巨大待办。更麻烦的是,特朗普在会谈中抛出“要求韩方将部分驻韩美军大型基地土地的所有权交给美方”的话,这对首尔是新烦恼。再加上关税、投资、能源采购的细节谈判、军费分担的压力、同盟现代化的定位——这些都让李在明在“国内稳态+对美硬题”的前台布满荆棘。

中方对韩方的基本期望也一直明白:不踩红线,就给便利;想两头要,就会被写进“程序化审慎”。看动作,不看口号,这是北京处理复杂双边的通用法则。

不敢得罪美国,也不敢得罪中国!李在明确定不来中国了,中方直接把邀请函递到韩国三号人物手中

既然李在明“务实”,那他口中的“放弃安美经中”又作何解?这更多是对外的姿态管理,而非现实路径的立刻改变。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关键原材料与装备的供给结构,不是喊话能改的。首尔要向华盛顿交底“不会损害美方利益”,同时要向北京保证“会妥善处理双边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是政治语言的双向对表。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在前,9·3纪念活动在后,双边与多边的剧目连台。对北京来说,关键是把“历史叙事—现实合作—机制托底”三件事捏在一起;对首尔来说,关键是把“同盟约束—国内分裂—经济刚需”三道力的合力,转换成一套不踩线但可用的政策组合。这时候的最佳策略,不是争一张座位图,而是争一份会后清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