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30年,一个十四岁的孩子,端着号角走进红军队伍,几年后却成了毛主席,亲自点名要身边的“人”。
几十年过去,两次突然被召见,毛主席亲口说“我认识他”。
这段警卫旧事,为何能在主席心中留下痕迹?
警卫生涯的起点
14岁入伍,没人以为这个瘦孩子能走上前线。
1930年,红军大部队在江西活动,陈昌奉年纪太小,连枪都背不动,被分在司号班当学号兵。
每天早晚吹号、传令、站岗,任务虽轻,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朱德看中了这孩子的勤快,直接调去身边做勤务兵。
陈昌奉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背锅端饭、跑腿递信一样不落。
每次部队转移前夜,他总第一个打包军用品、查夜火、备干粮。
朱德说,“这个娃有眼力劲。”当时没人知道,几年后毛主席亲口要把他调过去。
1934年,红军准备长征,临行前一纸命令,调陈昌奉去毛主席那边,朱德皱眉,但没拦,毛主席亲点,他只能点头放人。
从那天起,陈昌奉穿上另一套灰布军装,身份变了。
身边没了号角,换成步枪;睡觉不再有房屋,整夜盯在帐篷口;吃饭也常常半截起身,拿枪守口哨。
毛主席说,他“身手麻利、心眼明净”,长征的那一年,这少年寸步不离。
荥经县那场轰炸,改了陈昌奉的一生。
1935年6月,队伍走到四川茶合岗,敌机突然轰炸。
警卫班正在野外炊事,炸弹落下来一瞬,胡长保猛扑过去护住毛主席,炸点只离几步远。
炸响后,胡长保半身血肉模糊,还没断气,拉住陈昌奉,声音极轻:“你还活着,接下任务……保护好毛主席,命没了也得扛住。”
话说完,人没了。
毛主席蹲在担架边,眼圈一下红了,什么都没说。
胡长保尸体火化后,陈昌奉自己挖了个坑,把骨灰包好塞进马鞍袋里。
再往后一路走,什么地方最危险,陈昌奉走前头。
毛主席过河,他先趟;打山口,他先拉,不睡觉的夜晚,他背靠主席的帐篷坐整晚。
长征最后走进陕北,陈昌奉身上已经打了两块弹片。
1936年调动命令下达,他要离开主席,去延安学习,这次没人争人了。
临走那天,毛主席拍着肩膀说:“去吧,有文化,将来好带兵”,陈昌奉敬了个礼,头一次,眼泪止不住。
第一次重逢——1957年毛主席山东视察
两人再次见面,中间隔了整整二十一年。
1957年3月,毛主席视察山东,上午接见省军区干部时,突然停下来,问:“陈昌奉在哪里?”大家一愣,主席又说:“我认识他,是老战友。”
没人想到,几十年过去,主席还记得当年那号兵。
陈昌奉那时在潍坊军分区当司令,电话一打过去,他还在主持早会。
警卫员冲进来,说:“毛主席要见您!”他手里的茶杯没放下,人已经跑出去了。
坐吉普车到现场,天快黑,主席站在军区小广场,穿着灰呢中山装,微微笑着。
陈昌奉进门一个立正,还没喊出口,毛主席先开口:“你这官职挺大啊!”笑声一下打破几十年空白。
两人没说公事,全讲当年那些事。
主席提到那年陈昌奉战马背上打瞌睡,马自己走,他却死死抓着马缰。
“最难那时候你都没丢下队伍,我记得。”陈昌奉脸红了,说那时候还小,啥都不懂,主席摇头,说他“有信念”。
陈昌奉提到有一次夜宿山间,山风冷得厉害,自己病了躺不住,主席拿门板搭成床给他躺。
毛主席哈哈一笑,说:“那门板后来我拿来做了办公桌。”
短短二十多分钟,两人像回到长征的夜晚。
当年搭铺的门板、牺牲的胡长保、腋下的弹片、雪夜过草地的脚印,都活了。
结束时,毛主席拍拍肩:“你干得不错。”
陈昌奉一路站着送到门口,主席的车开远了,他还是没转身,身边的警卫员后来说:“你眼圈红了。”陈昌奉说:“我是激动。”
第二次会面——毛主席再次点名的那个中午
第二次见面,谁都没提前通知,警卫一跑进来,只说了一句话:“毛主席在车上,点你名!”
1958年春天,一个普通的中午,潍坊军分区机关食堂刚开饭。
陈昌奉坐下刚要动筷子,警卫员气喘吁吁冲进来:“主席来了!”话一出,筷子一放,人已经站起来。
外头风有点大,他沿着院墙边一路小跑,从机关楼冲出去,汗一下涌出来,眼眶不知怎么有点湿了。
大门口的车停着,一辆吉普,车门早就开了。
毛主席没坐着,站在车旁,一手撑着拐杖,看到陈昌奉一出现就笑了。
“我说你官职可真大了!”这句话脱口而出,像几十年前那夜火堆边的随口一句调侃,却让陈昌奉直不起身。
军区其他干部围着,陈昌奉脸涨得通红:“主席怎么知道我在这?”毛主席摆摆手,开口不说事儿,直接提起长征那年走草地丢粮袋的事。
“你记得吗?你掉队那次,我让战马回头接你。”
陈昌奉点头,说那天自己还差点掉进沼泽,“战马叫了两声才把我吓醒。”
两人站在军区大院门口,旁人都不敢插话,主席说:“你现在这个位置,做得不错,继续努力。”
三十分钟,说的都是回忆,毛主席没提一件眼前的公事。
临走时,毛主席回头望了一眼,“老战友还是老样子。”车开远后,陈昌奉站在风里,没动。
回到办公室,饭菜已经凉透,谁都没动他那一份。
晚年追忆与最后的思念
1976年毛主席逝世那天,陈昌奉自己在家设了灵堂,哪怕没人通知,也不等安排。
七天里,没人见他出过门,桌上的香点了一茬又一茬,桌角的木头烫出焦痕,谁也没想到,一个退下来的军人,对几十年前的情义能放得这么重。
陈昌奉常说一句话:“毛主席叫我一声老战友,这辈子值了。”
1986年12月,陈昌奉病重,住进医院。
那天刚过完毛主席诞辰纪念日,病床前摆着一张老照片,边角翻白,陈昌奉看着照片,说:“又是一年,主席生日。”声音轻得像风。
三天后,凌晨,医生推门进来,他已经闭眼,呼吸停止。
临终前一句话是:“别忘了毛主席过生日。”
他走的时候,身边没太多人,但灵堂还是放了那张照片。
桌上又点起两根蜡烛,像当年那样,一左一右,光线柔和,照片里的人笑得温和。
参考资料:
1. 《人民公安报》2022年9月特刊,《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往事》,新华社授权发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