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在乌鲁木齐城北的一条小街上,麦麦提依明的馕铺每天天刚亮就热闹起来。

店面不大,也就三十平米左右,可街坊邻居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要说这里的故事,不在游客如织的景点,就在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小店里。

店里就两个人:师傅麦麦提依明,三十一岁;徒弟开赛尔,十九岁。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一个选择,两种人生

十二年前,十九岁的麦麦提依明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他离开和田老家,来到首府乌鲁木齐。和所有进城的年轻人一样,他迷茫过,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最终,他选择钻进一家馕房当学徒。

“现在想想,当时就是为了糊口,学门手艺饿不死。”麦麦提依明一边熟练地将发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摔打,一边回忆。他身上有种被生活打磨过的沉稳,“那时候打馕很苦,天不亮就得起,馕坑热得像要把人烤化。

最难的不是手上的活儿,是心里的那份枯燥。”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日复一日地揉面、打馕、烤馕,他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师傅。攒够了钱,他盘下了这家小店,娶妻生子,把根扎在了乌鲁木齐。

他的生活,就像他手中最传统的芝麻馕,朴实,管饱,是生存的底色。

如今,他的徒弟开赛尔也十九岁。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大多在刷短视频、玩游戏,或者在大学里憧憬未来。开赛尔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我不想去工厂打螺丝,也不想送外卖。我喜欢看着一团面在我手里变成一个馕,这让我觉得踏实。”开赛尔说话时有些腼腆,但眼神很坚定。他每天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和面、揉面学起。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这份工作在同龄人看来或许有些“老土”,但在他眼里,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师徒俩,一个代表着“守”,守住了传统手艺,守住了一家人的生计;一个代表着“寻”,在看似重复的劳动中寻找自己人生的坐标。他们的故事,就是无数普通新疆手艺人命运的缩影。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辣皮子馕的“诞生记”

乌鲁木齐是一座融合的城市,南来北往的人带来了不同的口味,也带来了挑战。麦麦提依明的馕铺开了几年后,他发现一个问题:光靠传统的芝麻馕、油馕,生意不好不坏,但很难有突破。

“周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重口味,喜欢新鲜玩意儿。光卖老几样,迟早要被淘汰。”麦麦提明是个爱琢磨的人。

他发现,新疆人爱吃辣,尤其爱辣皮子(干辣椒)的香。一个想法在他脑中萌生:能不能把辣皮子和馕结合起来?

这个想法最初遭到了很多老顾客的质疑,“馕就是馕,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啥?”一位相熟的大爷直言不讳。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麦麦提依明没争辩,他关起门来自己试验。辣皮子要炒到什么火候才最香?切多碎才不会破坏馕的口感?油放多少才能既增香又不腻?他一次次地调整配方,烤坏了一炉又一炉的馕。

“那段时间,我老婆都说我魔怔了,半夜说梦话都在念叨辣皮子。”他笑着说。

终于,在他把炒香的辣皮子碎和皮牙子(洋葱)末作为馅料,夹在两层面皮中间烤制后,一款全新的馕诞生了。刚出炉时,麦香混合着椒香,瞬间就抓住了人的嗅觉。

掰开一看,金黄的馕饼里,红色的辣皮子和半透明的皮牙子清晰可见。咬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柔软,咸香微辣的滋味在口中爆炸。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他把这款馕命名为“辣皮子夹心馕”,免费送给老顾客品尝。起初还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尝过之后纷纷“倒戈”。

很快,辣皮子夹心馕成了店里的爆款,甚至有人专门开车从城市的另一头过来买。

这个小小的创新,让麦麦提依明的生意火了不止一倍。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麦麦提依明对“传统”的看法。

他意识到,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可以生长的生命。守住根本,再谈创新,这才是手艺人真正的生存法则。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馕,不只是一张饼

在新疆,馕的意义远超食物本身。

它是最可靠的“干粮”。跑长途的货车司机,车里总会备着几个馕。对于他们来说,馕就是路上的保障,无论走到哪里,有馕有水就不会饿肚子。

它是最百搭的“餐盘”,新疆名菜大盘鸡,最精华的部分往往是最后被泡在汤汁里的馕。吸饱了汤汁的馕,滋味浓郁,比鸡肉本身更受欢迎。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深夜的烧烤摊,几串烤肉,一个烤馕,就是最抚慰人心的夜宵。

它还是联结情感的“信物”,走亲访友,提上几个刚出炉的馕,是最朴素也最真挚的礼物。孩子去外地上学,行囊里必定会塞满母亲亲手打的馕,那里面是家的味道,也是沉甸甸的牵挂。

从和田的玫瑰花酱馕、库车的大馕,到喀什精巧的“咯吱”薄脆馕,再到伊犁的牛奶馕,每一种馕都带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它就像一张张地域名片,无声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麦麦提依明和开赛尔每天要打近五百个馕,这些馕,一部分被周边的居民买走,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一部分;一部分装上货车,发往数百公里外的其他城市;还有一部分,则被游客小心翼翼地装进行李箱,成为他们带走的“新疆味道”。

开赛尔现在已经能自己完成大部分活儿了。他总记得师傅的话:他们打出的每一个馕,都连着别人的一日三餐,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牵挂。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结语:一个馕铺,一个时代

黄昏时分,最后一炉馕出了坑,麦香飘满小巷。麦麦提依明和开赛尔收拾着店面,清点这一天的收入,这是一天里最轻松的时候。

麦麦提依明拍拍徒弟肩膀,说他今天做的窝窝馕褶子比昨天匀称。开赛尔却还惦记着有几个边烤得有点焦。师傅告诉他,不急,馕坑这个老师不说话,但时间久了,自然会给你答案。

这样的交流,在新疆无数馕房里重复了千百年。一代代师傅,就这样把做馕的手艺和做人的道理,揉进面团,传给下一代。

如今,麦麦提依明独创的辣皮子夹心馕在乌鲁木齐遍地开花,模仿的人不少。可他从不担心。十二年不间断的揉捏、对市场口味的敏锐,还有对手艺本身的敬重——这些,别人一时半会儿学不走。

新疆师徒的馕房法则:19岁学徒不进厂,靠一张饼在乌鲁木齐扎根

从和田到乌鲁木齐,从学徒到师傅,从老做法到新口味,麦麦提依明的人生路,是用一个馕一个馕烤出来的。而十九岁的开赛尔,才刚刚站上起点。

这间小馕铺里,能看到手艺人的“守”与“变”,两代人的传递与选择,也看到一个古老的食物,如何在今天依然保持着生命力。它用自己的方式,烤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温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