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欠条,一生承诺
"要么还钱,要么娶我。"
清晨,病床前一张小纸条和那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成了我昏迷十七天后看到的第一个画面。
那是1986年的盛夏,热得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
机械厂的车间里,汗水浸透了我的工作服,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气味。
我们厂接了个三級企业定单,要赶制一批新型农机,全厂上下都绷紧了神经。
那天,我正在高处调试传送带,手上沾满了黑乎乎的机油,脑门上的汗珠啪嗒啪嗒地往下掉。
"老周,快点儿!支书说今儿个必须试机!"下面有人冲我嚷嚷。
我应了一声,加快了手上的动作,谁知就在这时,一根松动的钢筋从上方脚手架坠落。
"小心!"身后有人喊了一声,我本能地抬头,随后便是一阵剧痛,眼前一黑。
等我再睁眼,已是半月有余,医院的消毒水味道呛得我直想打喷嚏。
病房里,一个白大褂身影天天准时出现,纤细的手指轻柔地为我换药,动作娴熟而温柔。
我眯着眼睛看清了她的面容,认出这是县医院新来的周晓琴医生。
她个头不高,瓜子脸,眉眼间透着股灵气,说话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县里人都夸她是个好大夫。
"醒了?感觉怎么样?"她一边检查我的伤口,一边问。
我想回答,却发现嗓子干得冒烟,只能用力点点头。
"别着急说话,先喝口水。"她端来一杯温水,小心地喂我。
水流入喉咙的感觉真好,仿佛干裂的土地终于迎来了春雨。
"谢谢周医生。"我哑着嗓子说。
她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放在我的床头柜上:"三千八百四十六元七角。"
她指着纸条上的数字,声音里带着倔强,"这是医药费。"
那数字几乎击垮了我——机械厂技工一个月才六十多元工资,医保报销后剩下的数目对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仍是天文数字。
"我没这么多钱,"我苦笑,脑子里快速盘算着该找谁借钱,"除非拆了骨头卖。"
"那就按欠条上写的,娶我。"她红着脸,目光却异常坚定。
我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或者还在昏迷中做梦。
周围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得见窗外的知了叫个不停。
"周医生,您这是..."我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欠条上写得清清楚楚,要么还钱,要么娶我。"她的声音不大,却铿锵有力,随后转身离开,白大褂的衣角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我望着她的背影,又看了看那张欠条,只觉得一头雾水。
这位周医生和我并无交集,素不相识,为何要提出这样的要求?
接下来的日子,她依旧每天准时来查房换药,专业而认真,只是再不提那张欠条的事。
我的伤在慢慢恢复,层层纱布下,皮肉也在一点点愈合。
厂里的同事来看我,带来消息说厂里已经给我垫付了部分医药费,但剩下的还是得我自己想办法。
"老周,你咋这么邪性,好好的怎么就让钢筋给砸了?"老刘是我师傅,粗糙的手掌拍在我肩上,"要不是周医生抢救及时,你小子就交代了。"
"周医生?"我愣了一下,"就是那个年轻的女大夫?"
"可不,人家可是县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师,听说北京那边还来人要调她过去呢,结果为了救你,人家愣是推了调令。"老刘说得眉飞色舞,"你小子可走运了,命大!"
他的话让我心里一震,这才明白为何每次护士们看我的眼神都带着几分敬畏。
原来,我昏迷期间病情一度危殆,是周医生日夜守在病房,几次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
出院那天,我忐忑不安地等着她来查房,想当面问个明白。
可她却只留下一张纸条:记得按时换药,别碰凉水,欠条的事你慢慢考虑。
回到宿舍,面对简陋的单人床和斑驳的墙壁,我突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孤独。
从那张欠条开始,我的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了。
出院后,我借着还债的名义去了周医生家。
県城老旧的筒子楼,楼道里贴着《工人日报》做的壁纸,隔壁传来《上海滩》的主题曲。
敲开门,出来的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目光锐利,举手投足间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你就是小周?进来吧。"老人上下打量了我一番。
屋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桌上摆着几本泛黄的医学书籍,墙上挂着一幅字——"医者仁心"。
家徒四壁,简单得让人心疼。
周晓琴正在厨房忙活,见我来了,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爸,这是我跟你说的那个病人。"
"知道,知道。"老人点点头,"坐吧,吃了饭没?一起吃点。"
饭桌上,我才知道,眼前这位老人就是周老师,县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是五年前我在返乡途中从河里救起的那个落水老人。
那年冬天,我回乡下老家,路过县城外的小河时,看见河中央有人挣扎,二话不说就跳下去救人,然后把人送到医院就匆匆离开了。
"你小子有良心,我闺女有眼光。"周老师笑着说,手指关节因多年粉笔灰而发白。
"原来是您..."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可我真不记得周医生..."
"她那会儿在医学院读书,你们没见过面。"周老师喝了口茶,"不过她知道你,我跟她说过好几次,一直想找机会谢谢你。"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她选择我的缘由,却不知这是恩情还是爱情。
"我爸把你描述得可神了,说你是他见过最有担当的年轻人。"周晓琴端上一盘清炒白菜,笑着说,"所以我一直记着你。"
饭后,她送我下楼,我忍不住问:"周医生,那张欠条..."
"叫我小周或者晓琴就行。"她打断我,"欠条的事不急,你慢慢考虑。"
回宿舍的路上,我满脑子都是她专注为病人看诊时的模样,那认真的神情像极了一个倔强的小姑娘。
每当我问起欠条的事,她总是笑而不答,只说:"欠条上写着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伤渐渐好了,可以回厂里上班了,但只能做些轻活。
我时常去小诊所找她,名义上是复查伤口,实际上只是想多看她一眼。
"老周,听说你和那个周医生处对象了?"工友们起哄,"可以啊,一出事就找了个医生对象,真会挑。"
我没否认,但也没承认,只是笑笑。
心里却明白,自己已经不自觉地陷进去了。
八十年代末的日子并不好过。
那会儿國家刚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工厂效益下滑,我的工资也跟着缩水。
周晓琴在小诊所值夜班,常常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眼圈总是青的。
县城的冬天格外冷,没有暖气,只有煤炉能给人一点温暖。
我们常常挤在她家那个小煤炉旁,喝着稀粥配咸菜,聊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晓琴,你真的不后悔放弃去北京的机会吗?"我问她。
"北京有什么好的,"她夹了一筷子咸菜放进我碗里,"这里需要我。"
我明白她说的"这里"不仅仅是县医院,还有我,还有这座已经容纳了我们青春和梦想的小城。
"我听说,你们厂准备转产了?"她突然问。
我叹了口气:"形势不好,老厂长打算改做农用工具,小型化的。"
"那你怎么办?"她眼里闪过一丝担忧。
"走一步看一步吧,"我笑了笑,"大不了回老家种地去。"
"瞎说,"她轻轻拍了我一下,"你有手艺,到哪都不愁。"
就是这样简单的对话,却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勇气。
"周医生,你后悔了吗?"某个夜深人静,我忍不住再次问她。
"我啊,只后悔当初写小了数,应该要五千。"她笑着打趣,眼里却闪着泪光,"不过,你这人倒也实诚,说还就还,分期也行。"
我心中一热,鼓起勇气握住她的手:"那要不,我先还点利息?"
她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思,红着脸点了点头。
那是我们的第一个吻,笨拙却真挚,像极了那个年代所有懵懂却炽热的爱情。
日子在柴米油盐中流淌。
我们结婚的场面很简单,没有酒席,没有婚纱,只在民政局盖了章,然后请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吃了顿饺子。
婚后,我们住在厂里分的一间小平房,一张床,一个桌子,两把椅子,就是全部家当。
周晓琴把自己的那点积蓄都拿出来,置办了些简单的家具。
新婚之夜,她从枕头底下掏出那张欠条,郑重其事地在上面画了个叉:"债务两清。"
我接过欠条,翻到背面,发现有一行小字:"遇见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傻样,"她笑着擦掉我眼角的泪,"咱们以后好好过日子。"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
我所在的机械厂因为效益不佳,实行了全员大下岗,我也成了待业青年。
周晓琴此时已经在县医院站稳了脚跟,成为骨科的主治医师,但工资依然微薄。
我不甘心在家坐吃山空,开始利用自己的手艺修理各种农机具。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都需要农机具,我的修理手艺很快就有了市场。
周末,我常常骑着二八自行车,带着工具箱下乡去修理农机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修好了一台从国外进口的小型医疗器械,医院的人都很惊讶。
"你这手艺不错啊,"医院设备科的老王拍着我的肩膀说,"要不要考虑专门做这行?"
我心中一动,回家和周晓琴商量了这事。
"我看行,"她眼睛一亮,"你本来就对机械有天分,医疗器械又是个新兴行业。"
就这样,我们省吃俭用,攒了些钱,开了个小作坊,开始尝试生产简易医疗器械。
开始的日子很艰难,订单少,技术不成熟,常常是赔本赚吆喝。
周晓琴依然坚守在医院,我则死磕技术,日夜不休。
县城的人背后议论纷纷:"瞧周医生,嫁给个下岗工人,还要受这罪。"
"真是可惜了,当年多少条件好的人追她,偏偏嫁给个穷光蛋。"
这些话传到我耳朵里,心里不是滋味。
"他们懂什么,"周晓琴却毫不在意,"一个愿意为你伤心的人,才会是真心爱你的人。"
她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1993年,我们的小作坊接到了第一笔像样的订单——给县医院生产一批输液架。
那段日子,我常常工作到深夜,回家时周晓琴已经睡了,但桌上永远有一盏小灯和一碗热汤。
有一天,我回家特别晚,看见她趴在桌上睡着了,面前是一摞医学期刊和一份关于新型医疗器械的报告。
我小心翼翼地把她抱到床上,她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回来啦?饿不饿?"
"不饿,你睡吧。"我轻声说。
"桌上有汤,"她又闭上眼,"对了,我查了些资料,咱们的输液架可以改进,加个调节装置..."
她又睡着了,呼吸均匀而平静。
我坐在床边,看着她疲惫却安详的睡脸,心中涌起无限感动和愧疚。
这个女人,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建议,改进了输液架的设计,果然得到了医院的一致好评。
从那以后,我们的小作坊开始有了名气,订单也越来越多。
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我们顺势而为,将小作坊扩大成了小工厂。
周晓琴依然坚持在医院工作,但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帮我管理公司的事务。
她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我的技术能力完美结合,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1997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她眼睛像你,"周晓琴抱着女儿,满脸幸福,"将来肯定也是个有担当的人。"
为了照顾孩子,周晓琴从医院请了长假,专心经营我们的家庭和事业。
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我们的公司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00年,我们的医疗器械已经远销省外,公司也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发展到了几十号员工。
周晓琴重新回到医院工作,但这次她选择了做兼职医生,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司和家庭上。
"咱们的东西必须得有质量,"她常常这样强调,"这可是救命的玩意儿。"
在她的坚持下,我们的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举国欢腾。
我们的公司也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自主研发的一款手术器械获得了国家专利。
这一年,周晓琴已经是医院的副院长,而我则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当年那个受伤的技工和年轻的女医生,如今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中年人。
然而,成功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初心。
周晓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热情和责任心,常常深入基层医院,了解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
我也始终牢记我们的初衷——用良心做产品,用技术改善医疗条件。
2016年,我们的女儿考上了医学院,她说要继承母亲的志业。
周晓琴听到这个消息,眼泪止不住地流:"值了,这一切都值了。"
三十年后的一天,我们重回当年那家县医院。
如今的医院已经焕然一新,高大的大楼取代了当年的平房,先进的医疗设备取代了简陋的工具。
而我们,从当年的技工和医生,变成了知名医疗器械企业的创始人。
那天,我偶然翻出那张已经泛黄的欠条,猛然发现背面还有一行当年没看到的小字:"喜欢你很久了,给彼此一个机会。"
我猛然想起,那个坠伤前的春天,她曾在医院门口匆匆与我擦肩而过,我接住了她掉落的听诊器。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个温婉的姑娘,会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周医生,当年那张欠条,我究竟是选了还钱,还是选了娶你?"我问。
夕阳下,她笑了,眼角的皱纹像一把小扇子:"你傻啊,这两样,你都做到了。"
人这一生,遇见谁,爱上谁,最终和谁相守,看似偶然,实则蕴含了太多命运的奥秘。
而我们的故事,就从那张小小的欠条开始,写就了一生的承诺。
回望这些年,有汗水,有泪水,也有欢笑,但最珍贵的,是我们携手走过的每一个日夜。
那张欠条,早已不再是债务的证明,而是成了我们爱情的见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