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稳稳地挂在天上,给地球带来光和热。可最近几年,天文学家们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数据仔细筛查了5.6万多颗和太阳差不多的恒星后,却得出个让人有点意外的看法:我们的太阳,在活动性上显得有点“安静过头”了。

不是说它没活力,而是对比那些同类,它爆发超级耀斑的频率低得让人纳闷。

这种对比不光是学术上的小发现,还牵扯到地球上生命怎么能这么安稳地发展下去。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开普勒望远镜盯着银河系里一大片区域,记录了这些恒星的光度变化。研究团队挑出温度在5000到6500开尔文、绝对星等在4到6之间的主序星,确保这些家伙在大小和温度上跟太阳接近。

总共筛选出56450颗,这样的样本量够大,能让统计结果靠谱点。

他们用算法找那些光度突然窜高的点,超过5倍标准差的,就算超级耀斑。能量门槛设在10的34次方尔格以上,这比太阳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强耀斑强上千倍。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在这些恒星上,总共挖出2889次超级耀斑,分布在2527颗星星身上。算下来,每颗类太阳恒星平均每百年就来一次这种大爆发。

频率用幂律分布来拟合,基本符合观测:小耀斑多,大耀斑少,但超级级别的也不算稀罕。

团队还排除了干扰,比如双星系统或背景噪声,确保这些爆发确实来自目标恒星。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这样的发生率,比之前一些研究估的要高上10到100倍,早年的估算是每千年或万年一次,现在看来低估了。

转头看太阳,它的历史记录里,最猛的莫过于1859年的卡林顿事件。

那次耀斑让电报线烧起来,极光南移到古巴那么远的地方,能量估计在10的32次方尔格左右,远没到超级级别。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树环和冰芯样本显示,过去千年有几次粒子风暴,大概每1500年一次,但电磁辐射部分没直接证据表明达到超级耀斑的标准。

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黑子数量有规律地起落,整体上安静得多,没像那些同类一样频繁炸锅。

这就让研究者们琢磨:太阳的磁场结构是不是特殊,转速刚好在不闹腾的区间?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太阳的这种“低调”其实挺关键。它每秒把6亿吨氢转化成氦,输出3.9乘10的26次方瓦的能量,已经稳稳地烧了50亿年,预计还能再烧50亿年。

相比之下,那些更大质量的恒星亮度高,但寿命短,天狼星A亮度是太阳25倍,稳定期却不到20亿年。红矮星寿命长,但能量输出晃荡不定,不适合养生命。

太阳的辐射波动小于0.1%,11年周期内亮度变化微弱,这让地球温度稳在液水存在的范围,避免生物分子崩坏。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太阳的周期性紫外线变化推动了DNA修复机制的进化。1645到1715年的蒙德极小期,活动低谷让地球进入小冰期,河流结冰,农作物减产,但幅度有限,反倒促进物种分化,没闹出大灭绝。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频率低,避免大气层被剥离。

地球磁场和太阳风保持平衡,挡住粒子破坏臭氧,又不让电离层过激。公转自转形成的昼夜四季,协同了40亿年的生命窗口。​

不过,这项发现也敲响警钟。如果太阳真来个超级耀斑,卫星得瘫,电网崩盘,通讯中断。空间天气领域现在正忙着建模,结合地面观测和新任务数据,试着预测太阳的下一次大动作。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长远看,太阳自身也有变化等着:现在它在主序阶段,核心氢聚变稳当。但50亿年后,燃料耗尽,核心收缩,外层膨胀成红巨星。体积肿到200倍,亮度千倍增,外壳吞没水星金星轨道。地球上,热浪席卷,大气蒸腾,岩石熔化,海水沸腾。

膨胀期,太阳质量流失,引力减弱,外行星轨道外移。接着氦闪爆发,核心氦聚变碳氧,释放超新星千分之一能量。外层脱离,形成数光年行星状星云,核心坍缩成白矮星,大小如地球,一立方厘米重数吨。慢慢冷却,成黑矮星,冷寂如石。

当然,对我们来说,这么远的未来不必太忧心。或许人类早掌握星际旅行,迁往新家园,那时太阳的终局只是历史一页。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超级耀斑的研究提醒我们,宇宙不总温柔,但太阳的温和,让生命有机会喘口气。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这里刷手机、看云卷云舒。

浩瀚星空下,太阳这份馈赠,值得我们多珍惜点。

科学家观测5.6万颗恒星后,得到结论:我们的太阳,好像不太对?

​参考资料​

“帕克”观测到太阳大气磁重联现象 千龙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