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报道,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前,气氛正变得微妙起来。谁也没想到,就在中美新一轮磋商进入关键阶段时,美国那边突然传来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消息——特朗普给联邦部门下了道急令,要全面暂停对华技术出口限制。这事儿来得太突然,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打乱了不少人原本的预期。要知道,从2018年开始,美国在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封锁可是层层加码,如今说松绑就松绑,背后肯定藏着不简单的缘由。

中美新一轮谈判之际,发现大事不妙的特朗普,下了一条命令:美国暂停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


特朗普(资料图)

一、谈判桌上的意外之举:技术限制说放就放

这次特朗普政府的动作,确实颠覆了不少人对其以往策略的认知。英国《金融时报》扒出的消息显示,这次暂停的范围还不小,像高端人工智能芯片、量子技术这些之前被美国死死攥在手里的“卡脖子”领域,都在放开的名单里。这一下,可把美国自2018年搭建起来的技术封锁体系撕开了个大口子,西方政商界不少人都觉得,这可能是美国战略转向的一个重要信号。

美国商务部有组数据挺能说明问题,2024年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额同比下降了47%,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这次政策一调整,意味着大概320亿美元的高科技产品贸易有望重新启动。这前后的反差,让人不得不琢磨特朗普这步棋到底想怎么走。

政策一出,国际舆论就炸开了锅。彭博社直言,这是特朗普任内“最戏剧性的政策转向”。毕竟之前,美国国会两党在对华技术遏制这事儿上,意见出奇地一致。2024年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还明明白白写着禁止向中国出口14纳米以下制程芯片。现在特朗普绕过国会,直接插手商务部和国防部的出口管制清单,这急切劲儿,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对谈判成果的渴望。听说,特朗普在7月25日的国家安全会议上,还挺直接地说:“我们不能同时得罪中国和国内军工复合体。”这话一出来,更让人觉得这里面的利益纠葛不简单。

二、背后的盘算:稀土卡脖子与政治小九九

要说特朗普这次妥协,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场“利益交换”,用技术松绑来换中国的稀土出口。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可能超出不少人的想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92%的稀土加工都得靠中国。更让人揪心的是,2025年上半年,美国本土的稀土矿库存已经降到了3个月的警戒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这些军工巨头,早就坐不住了,一个劲儿地游说,说要是稀土进口断了,F-35战机生产线不出8周就得停工。

所以,特朗普在那道指令里,特别强调让中方“取消稀土出口配额和溯源制度”,这心思藏都藏不住,就是怕军工供应链断了档。除了稀土这档子事,特朗普的政治算盘也打得噼啪响。他急着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任内首次正式访华,想把中美协议打造成“超越拜登的政治遗产”。美国媒体也分析,要是能凭着“技术开放+稀土合作”这两个筹码,和中国达成实质性的贸易协定,那对他2026年的总统大选来说,可是个实打实的政绩。

有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缩到了1200亿美元,跟2020年的峰值比,下降了65%,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成绩。但细究起来,高科技产品顺差只占12%,特朗普心里肯定不满足,他想通过技术出口,把这个比例提到30%以上,好向外界证明自己搞的是“公平贸易”。

中美新一轮谈判之际,发现大事不妙的特朗普,下了一条命令:美国暂停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


美国国务院正大规模裁员(资料图)

三、白宫里的大变动:有人失势有人上位

政策变了,人肯定也得跟着动。《华盛顿邮报》曝出,7月中旬国务院裁了一批人,17名对华强硬的官员丢了饭碗。这里面有负责南海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史密斯,有“四方安全对话”协调员约翰逊,还有8名人工智能领域搞技术遏制的专家。这些人之前可是“芯片封锁2.0”计划的主导者,还推动把1200余家中国实体列进限制清单,现在说被踢出局就被踢出局,可见白宫内部风向变得有多快。

与此同时,主张技术出口的白宫人工智能事务负责人戴维・萨克斯倒是升了官,他那套“技术互惠”的理念,成了新政策的核心。这一降一升之间,白宫的政策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这里面,军方和企业的博弈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美国国防工业协会的报告里说,2024年因为稀土短缺,军备延期的项目就有57个,涉及金额180亿美元。诺斯罗普・格鲁曼这些企业,也忍不住公开呼吁“打破意识形态限制”,还承认“中国稀土加工技术领先全球至少5年”。

在这种压力下,五角大楼也罕见地支持技术出口松绑,同意把“非军用级芯片”从管制清单里去掉,这一下,英伟达H20芯片对华出口的通道就打开了。看来,在实际利益面前,所谓的“意识形态”也得往后稍稍。

四、这步棋的风险: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特朗普这招“权宜之计”,风险可不小。国内政治上的反噬已经开始显现了。民主党议员舒默就跳出来批评,说“特朗普为了个人政绩,牺牲美国技术安全”,还提出《技术出口责任法案》,要求重新审查这个政策。

就是共和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传统保守派担心“技术外流削弱美国竞争力”,对这个政策颇有微词。最新的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觉得“暂停技术限制是短期妥协”,只有28%支持长期开放。看来,这政策在美国国内的根基并不稳。

再看中国这边,态度一直很明确,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在谈判中,中国就提出要“同步取消关税壁垒”,而且也拒绝“无差别稀土出口”。商务部发言人说得很清楚:“稀土出口管制是基于产业链安全的必要措施,与技术合作不存在捆绑关系。”

这些年,中国国内的科技企业也在加速自主创新,2025年上半年芯片研发投入增长了35%,中芯国际12纳米制程良率还突破了90%,这都在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特朗普这政策转向,被不少人看作是全球供应链“再平衡”的开始。德国西门子、日本软银这些企业,动作倒是快,赶紧申请恢复对华技术合作,2025年7月欧盟对华科技出口许可量环比增长了40%。

但专家也提醒,美国可能留了后手,随时准备“重启限制”。2025年版《出口管制条例》里,还有23项“军民两用技术”被列为“观察清单”,这意味着这些领域的政策随时可能变。

中美新一轮谈判之际,发现大事不妙的特朗普,下了一条命令:美国暂停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


特朗普(资料图)

五、结语:中美博弈的新平衡点在哪?

说到底,特朗普下的这道“死命令”,就是在内外压力下的一次务实选择。这既暴露了美国在稀土和技术出口之间的矛盾,也说明他对中美关系“又竞争又合作”的现状有了新的认识。

对中国来说,得警惕这种短期妥协背后可能藏着的战略陷阱,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关键资源可控”这条路子不动摇。就像《人民日报》评论的那样:“合作不能以牺牲主权为代价,竞争不应突破规则底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终究取决于能否在相互尊重中找到平衡支点。”

在全球化这么深入的今天,任何“单边主义死命令”都挡不住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美两国只有构建起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才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这才是对两国人民,甚至对世界都负责的做法。未来的路还长,中美之间的博弈还会继续,但找到那个合适的平衡点,才是关键所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