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子转黄的北京总是让人心里空落落的,那天傍晚风并不大。杨少华拎着个掉漆的皮箱,纠结了好久,也没立刻伸手去敲侯宝林家的门。人快六十岁,脸上的沟壑就像天津河北的街道,弯弯绕绕,不知道该不该进这个老艺人的家门?有点怕被拒绝,又心里发紧,他总觉得北京不是自己能呆的地儿,可天津这几年太堵心,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一念之间,人生就兜了个大圈**!
杨少华这个名字,放在1989年,讲句实在话,就是生面孔一张。那时候相声圈里讲资格、比出身,谁能注意一个混到“病退”的小卒?可谁说不是那种没根没底的人,反倒容易豁出去?只看杨少华童年被贫穷磨砺出的劲头,左邻右舍形容他就一个词“能扛饿”。少年时家里连个存粮罐都没见过,放学递书包还得跟茶馆老板讨点剩下的点心渣。
他没有上过正经学校,白天打杂,晚上还得守在戏园子边扒拉点零活。人一旦缺少退路,对曲艺那点热乎劲就更信了七八分。他对相声有点执念也说得通。
命数好的人总容易被老师看中。1944年才12岁的杨少华,正在天津街头做苦力,就这样稀里糊涂成了郭荣启的徒弟。小孩脾气烈,学东西也钻牛角尖。那会儿他四处奔波,没个准点,却被师父带着掺和大小场面。你说他真有才气?其实,更多是肯吃苦,场子里没人愿意搭理那种“跑腿的”,更没人觉得他以后能成什么样的大角儿。
杨少华十九岁那年进了南开曲艺团,这说起来像是走上了正路,谁都觉得专业团体能混出头。结果现实冷冰冰。天津口口声声曲艺之乡,可论资源、机会,怎么排都排不过前头的马三立、苏文茂。团里那些年老艺术家演出的机会好比黄金,杨少华常年就做幕后的活。这人心里能愿意?憋是肯定憋的,但日子得过,还得熬。说一句狠的,“老二”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
时间往前推到1989年,快六十岁的人,靠病退出来,也不是有多体面事。他挂着“国家二级演员”的名分在天津熬够了,觉得被人忽视,在团里放不开手脚。自嘲是“三无老年”,这听着还真挺刺耳。没个后路,他索性跑北京来碰碰运气。这年头拼的不是资源,是那点决心和脸皮。
杨少华刚踏进北京没地方住,全靠马长礼家收留。但你说曲艺演员老赖着京剧名角的床铺会不会心里发虚?说实话,他自个儿也清楚那不是长久之计。操持一天,果断咬牙想去见侯宝林。他也是带着点“破罐破摔”的劲头。
北京的大门难进早有耳闻,杨少华第一次登门拜访侯宝林几乎吃了个闭门羹。要不是他会来那一手“定时炸弹”的包袱,逗乐了侯夫人,见了本尊的机会都没有。他是典型没啥底气的人,遇事临场自救。当初就是这点机灵,改了他命数!
侯宝林的反应比谁都直:“你说相声的,住唱戏的家里,像话吗?”后来直接叫他过来暂住,大师风范全在这话里。没架子,帮人也果断。什么都藏在日常里。这两年时间,杨少华就呆在侯宝林家。每天端茶送水、下馆子买菜,逗侯老开心。说实话,有时候当个陪聊的也挺委屈,但机会往往也藏在琐碎里。
也是怪,杨少华在这里比在天津曲艺团还来劲。有次侯宝林想把他推荐到剧院,几回三转全碰壁。不是杨少华不行,是剧场那套讲人情讲脸面,他总是差了口气。侯老却不像别人说两句就拉倒,他还一直帮杨少华物色新机会,这股子坚韧,大概就是老一辈艺术家的气魄。
息事宁人杨少华做得好,等儿子杨议来北京,他也没露怯,父子借住一屋。说到底还是不服输。他坚持千锤百炼练稿子,就是不认命。老头怎么想?也许真觉得这路算“越走越偏”,可一身才艺使不出来,总得寻个出口吧。
1991年春天,变化终于降临。侯宝林牵桥搭线,杨少华和赵伟洲合体演相声。很多观众其实更信“搭档成双好成名”,这种组合真是点燃了市场。台上传下来的“蔫坏流”,观众就是爱,赵伟洲插科打诨,杨少华温吞道贺,气质互补,舞台直接炸了。火什么程度?《枯木逢春》成了热场,业内也直说他们“有戏”。
但铁三角怎么都走不到长久。1993年,突然换人还成了新闻,媒体直接曝“分道扬镳”。传言满天飞,说杨少华换掉赵伟洲是为儿子杨议铺路。谣言真假,观众没人弄得清,反倒让杨少华名声更热。你说他真是“图自己人好”?众说纷纭。类似八卦,这行里藏不住,但对他事业难免造成影响。
这事后,杨少华反倒没闲。他继续搞创作,争取在行里多留几个痕迹。可讲真心话,1996年后,曲艺圈没往日光景,多元化娱乐方式横空出现。相声慢慢失去主流舞台,媒体追星成风。这种转型期,旧艺人踟蹰不前是常态,但也有敢闯的。
父子俩想法子,投奔影视圈。杨少华、杨议出演《杨光的快乐生活》等,这路子玩得挺顺。舞台不大,但圈子够宽。他们这种“曲艺人变演员”的跨界尝试,比那些守老本行的人,似乎多了几个活路。
他那句“你说相声的,怎么能住戏班家?”让杨少华彻底有了归属。侯宝林的帮扶也许只是一句话,却改变了后辈命运。就像舞台上一个意外的包袱,观众也许一笑了之,可表演者心里能记一辈子。
只是分开赵伟洲,杨少华其实也没占啥便宜。搭档重要性观众都知道。赵伟洲在成名路上推动杨少华这个事,谁要说无关,多少还是不服。很多人觉得一旦拆伙事业必然滑坡,但事实也许真不是那么回事,有人凭自信闯出新路,也有人失去平台就此沉寂。你说这道理,该信谁?
杨少华的经历里其实藏着不少矛盾。他一辈子被挤压、被边缘,却又能靠命运转弯有生路。有人觉得他是曲艺圈的苦命人,也有人说他性子软、没魄力。偏偏不承认,杨少华这路子其实比很多硬碰硬的厉害。他不是天生赢家。反倒像旁系小流派缝缝补补、赖到最后的那种杂家。
同一时期,有人守着相声大舞台等机会,有人灵活转身找新出路。杨少华属于那种出头天靠机遇的人,他每一步都未必坚定。真说信念,“坚持”未必是主题,他也许早早妥协了自己。谁又能说对错?过日子本来就没定性,有时候拐个弯,才发现之前的努力不过是铺垫。
他的一生被师门传承串着。郭荣启、侯宝林,后来到自己儿子,几代人说学逗唱,手艺就没断过。哪怕外面风云变幻,内里还因为这根线系着,没被现代化冲垮。这话怎么说呢?有些传统,虽不时髦,终归是靠情分续着。
后来曲艺低潮,杨少华不算失败。57岁才闯北京,快60岁才红。你问他后悔吗?也许会。谁不求那个顺遂。可等过了这道坎,他的人生居然更有声有色。这就有点说不清了,有时候,推倒重来比守着原地更刺激。
其实,杨少华这种状态,看着并不励志。更多是东拼西凑、不断试错。北京、天津,曲艺、影视,他哪里都不太安稳,有时候顺了,也就顺了那么一时半会儿。观众乐呵,他也未必满足。谁说成败都有章法?有时候最“没章法”的人,反倒能比那些钻牛角尖的,爬得更高些。
杨少华的晚年不惊不乍,在演艺圈折腾到最后,成了不少新一代相声演员的偶像。可他自个儿未必认同这些说法。他一生依赖师门,靠关系,也讲本事。谁说过“知人善任”,“善变随机”?杨少华这些特质里都有点,但绝不是正面教材。曲艺圈,大家都是靠一口气混的。
——其实,大多数相声演员都没想过自己最后会做成什么样。杨少华走过路,成了后人眼里的传奇。可对于他自己,不过是一份“老艺人照例漂”的生活日常。**也许每个人都在别人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但终成什么样,也轮不到别人定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