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 陆遥 通讯员 刘杨

中国美院的艺术人文学院,为啥要请德国人当院长?

3月13日,中国美术学院发布的一则通告表明,德国学者傅无为(UweFleckner)正式出任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到位于杭州的国美之前,傅无为是德国汉堡大学艺术史教授、德国图像学核心机构瓦尔堡档案馆馆长。

中国美术学院为啥要请一名外国学者担任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显然最有发言权。他留意到傅无为到任所引发的关注,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的确,聘任外国学者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在全国院校中也比较少见。这是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认真考虑并作出的决定。在疫情背景下,双方经过近两年的沟通,达成最终意愿,过程有些曲折。”高世名说,双方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this is a strong decision(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

高世名告诉记者,中国美院在办学方面一直比较开放。他认为,只有把每个专业的视野放在世界文明互鉴的语境中重新锻造,来定义自身的价值和想象力,才能实现中国艺术对全世界的价值和贡献。

事实上,傅无为并不是第一个加盟国美的学者。在建校之初,国美就有来自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专家教授,比如首位研究生导师是法国人克罗多教授,早期图案教师中有来自日本的斋藤佳藏,雕塑教师中有来自俄国的杜劳等等。这次傅无为来,也是回溯了建校以来的传统。

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这位身高一米八十多,穿着一身休闲西装,不太会说中文的德国人,表现得非常轻松,偶尔还会开开玩笑。对人们问他为什么从德国来到中国?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喜欢中国文化,我会做中国菜。”

傅无为第一次来杭州是2014年。参加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组织的一次活动,那次行程中有参观博物馆,也游览了杭州西湖等景点。“杭州非常漂亮,而这个城市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随处可以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到城市的现代化气息。”

3月20日晚上,傅无为开设了到国美后的第一场讲座,主题就是他研究的“瓦尔堡”。线上线下有近2000人参加了这场讲座。让他觉得有意思的是,讲座和问答环节结束之后,还有几十名学生主动留下来,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有些学生刚开始比较害羞,不过聊着聊着就放松了,到后来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聊天。”傅无为说,原先的界限感和束缚被打破,他需要这样一个开始,这也给了他信心,接下去的一切都不是问题。

对人文艺术学院未来的发展,傅无为坦诚地说,暂时还没有完整而清晰的计划。入职一周,傅无为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找人聊天,从国美的校领导,到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他想听一听大家的想法。

“傅无为院长和我聊的是教学方面的话题,特别是围绕现代艺术史研究著作而展开的研讨班。”艺术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范白丁对这位新院长的印象是“很踏实”,有一次和大家聊完后,他用中文说“一步一步来”。“傅无为院长的到来,会带给我们更加国际化的学术方式和教学方式,这对学院提升科研能力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范白丁说。

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人文学院是我国艺术史论研究领域的重镇之一,学院设有美术史系、视觉文化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艺术行政与策划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先后提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图像证史”“学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等学术主张。

“艺术人文学院的愿景不是我一个人描绘的,在交流中可以知道他们对学院未来的期许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做些什么。”在傅无为看来,不断地交流是一件重要的事,只有知道大家的想法,他才有可能找到突破点,带领学院更好地前行。傅无为也希望借助他的身份和经验,在国际化上再发力,比如举办中德两地青年学者的研讨会,和汉堡大学合作开设双导师制,搭建和国际联系更加紧密的平台。

最后,记者问,为什么他的中文名字是“傅无为”?对于“无为”的意韵可以体会吗?德国人回答说,2008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出发前他的助手建议他取个中文名字,最好再印张名片。“正好汉堡大学有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他们给我取了这个名字,我觉得还不错。”傅无为说。

到了中国,傅无为把名片递给对方时,看到不少人的表情有些诧异。当时他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后来才知道“无为”这个词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含义。他更喜欢这个名字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两个字和我本人的性格有些契合,我也正在朝这方面努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