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亚美尼亚,这名字多少人听了会觉得陌生?但又觉得这地儿像在哪本历史书的边角划过。亚美尼亚在哪里?高加索,天高地远。有人说它是一块碎片,被时代的锤子反复捶打,明明很古老,却总被卷进各种各样的风暴里。横看竖看,谁都说不清它属于哪里,只能咬碎牙齿自己熬过那些春夏秋冬。这片土地的故事,真不是一个平庸词能描摹完的!
安纳托利亚、伊朗和高加索三块高原像三条犬牙交错的手臂,将亚美尼亚高原牢牢包裹。面积曾广阔如海,如今收缩得只剩鳞爪。公元前九世纪,乌拉尔图王国蹿出来了,很快在本地成为大号角色。这些人,骨子里就是能拼能熬,自称“万王之王”,不怕强邻。当年和亚述较起劲,硬是撑住了一阵。不是那种摇滚的辉煌,而更像一段沉默岁月,是后人站在遗迹前才慢慢咀嚼出来的滋味。工程、文化,各种巧劲都在那城墙、灌溉渠里留着了。
但后来,老罗马人来了,故事就开始突然加速。亚美尼亚高原慢慢成了旁人眼里的肥肉,一波又一波,相继吞噬。波斯、阿拉伯、拜占庭、奥斯曼、俄罗斯,就像流水线上的巨兽轮番上桌。哪有几天安稳日子过?波斯人在这里建了城市,阿拉伯人占了地皮,埃及和拜占庭又滚了一遍。可诡异的是,就这么换了无数主人,当地人却死死捏住自个的语言、教堂、节日。强权像潮水一样涨落,最后留下的总还有亚美尼亚的影子。
301年,本地人率先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先于全世界所有基督徒国家,这事在现代人看来像是个零碎的冷知识,但对亚美尼亚族群却意义大得很。它变成了一根隐形的支柱,一旦周边世界又打起来,信仰就成了唯一可依赖的归宿。基督教不光刻在教堂的十字架上,也嵌进了民族性格,那种认命和抗争混杂的感觉,只有他们这种被历史碾过的群体懂。
有个说法其实挺矛盾。有人觉得亚美尼亚人坚守得像石头,什么都能扛住;但细想下,又常常觉得他们的生存就靠不停调整自己。外敌一次又一次涌进来,他们不是死磕到底,而是巧妙转身,抓住留缝处的每一缕阳光。
是不是所有民族都必须靠信仰才能立足?答案看着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波斯来,亚美尼亚就装成忠臣,把自己本分过完。拜占庭来,再换朝贡对象。奥斯曼统治下,暴力事实不能回避,久而久之亚美尼亚人习惯种族压迫。沙俄又来一轮,豪赌般投入新希望。这些命运的转盘没让亚美尼亚消亡,反倒逼出了些“世界之最”:洞穴遗迹里可见千年皮鞋,人类最早的心脏化石也在本地被挖出来。这些零碎发现,碎片化得有点魔幻。
事实说到底,亚美尼亚总是在夹缝和废墟上折腾。人类最早的皮鞋,你想象中有多古老?考古数据显示,那鞋生产于公元前3500年附近,比著名的埃及金字塔还平平安安多出来几百年。鞋身材质和工艺保存在干燥气候里,说明那时候当地就有繁盛的手工产业。世界最早的心脏化石也是,掀开一层泥土,考古学家兴奋得像打了鸡血。这证明什么?亚美尼亚高原上早早有人类活动,有高度组织的生活。
说回埃里温,这座城市历史跨度极长,最早能追溯到库拉-阿拉克斯文化。互联网爬虫今年抓取的数据显示,埃里温建城时期与苏美尔、古埃及等相近。一直有人居住至今,在全球城市史上极罕见。同一块地面上铺垫了无数层的传说。开放数据也印证,埃里温已成为高加索最具独特气质的古都之一,各国游客前来打卡,在社交平台刷屏。
亚美尼亚语属于印欧语系老祖宗级别。自5000年前保存到现在,官方报告里写,亚美尼亚字母表的诞生让族人第一次有了系统文字记录手段。语言这东西,现代人天天唠唠叨叨,但对一个民族来说,包括死活。亚美尼亚人靠文字与外部世界周旋,文献档案也提供可靠佐证。古代亚美尼亚的史诗、律法、宗教活动,基本都靠这套老字母留存下来。数字资料表明,到今天亚美尼亚人对母语的珍藏癖已经变成大规模文化工程。
当然,历史并不因为你坚持就回报你。1915年,奥斯曼对亚美尼亚人下了毒手。大屠杀这个词在很多人看来只是课本上的冷数字,但对无数家庭,这是永远愈合不了的伤口。无论之后国际社会如何表态,真相总有滞后。哪怕流亡各地,亚美尼亚人手里总攥着宗教信仰和母语,这两样变成最终的精神坐标。海外八百万侨民——这个数据,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23年统计已超过亚美尼亚全国人口两倍,分散在俄国、法国、美国,甚至些许南美国家,哪里安脚就落根。
纳卡地区,最近几年的国际新闻热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的新一轮冲突,外人有时看得云里雾里。纳卡之争根子在沙俄、奥斯曼和波斯几拨势力反复插手下,慢慢创造出来的领土谜团。资料显示,哈里发和突厥人移民让族群结构混乱起来,后来外围各种势力又添乱。2020年这场冲突让亚美尼亚和西方国家惺惺相惜,实则带来的新麻烦比和平多。大国博弈像风暴一样突袭,小国命运始终不能自主选择。
事实上,没有哪个民族的历史可以全是英雄故事或者苦难史诗。亚美尼亚人在一次次大风大浪里学会曲线生存。不紧不慢,倒也不慌不忙。有人认为坚持不一定是美德,但坚持到头或许就成了一种不小的成就。这是他们独特的逻辑,用“细水长流”来维持民族认同感和生命力。历史上亚美尼亚人爱变通,有时也固执。不同朝代下的生存策略,时而顺时而逆,这种前后不一,让他们活下来了。
他们的文化既有坚守的色彩,也有妥协的影子。比如说亚美尼亚的宗教遗产和新建CBD之间,总有种说不清的剥离感。要说这些人不在意传统?又不是那么回事——每年节庆仪式大排场,流亡海外的那一代还教孩子读古书;说他们只恋古?城市新建筑全是流行风,又最爱在网络空间展示现代身份。是不是有点难琢磨?
还有些观点,看似矛盾。有人说亚美尼亚毕竟是被大国左右的棋子,最后连文化复兴也只能在夹缝里偷生;但也有数据浮现,亚美尼亚2024年经济增速在高加索地区位居榜首,说明他们始终在寻找新出路。不全是哀叹,也并非老调重弹,现代人应当注意这些不同寻常的小国经验。
总结起来,这个地方像一个在山巅等风来的隐士,不争于一时一地,却在历史深流中留下厚重的痕迹。亚美尼亚,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块斑驳色块,更是世代坚守和巧妙变通的一种象征。各自琢磨,各自体会,有些答案是不能说完的。
[1]梁有源,王新刚.13—14世纪亚美尼亚史家著述中蒙古人形象的变迁及影响[J].史学月刊,2023(06):84-94.
[2]本刊编辑部,读书康.神秘亚美尼亚 诺亚方舟最后停靠的国度[J].环球人文地理,2024(01):10-13.
[3]王子华. 奥斯曼亚美尼亚人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嬗变(1453-1914)[D].浙江大学, 2022.DOI:10.27461/d.cnki.gzjdx.2021.002715.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